宋襄公与诸侯会盟,被楚成王当场侮辱,成为笑柄。宋襄公的会盟却成全了楚成王,成为了南方霸主。楚成王将宋襄公侮辱、戏耍够了,便放他回国了。
宋襄公回到宋国,不知反省,却要伐楚,来挽回会盟时丢的脸。宋相国继续劝谏说:“楚国强大,兵强马壮,宋国是不可能打败楚国的。我们应该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应该与楚国和好,才对宋国更有利。”
宋襄公怒斥道:“楚国如此羞辱我,难道就这么算了?”
因郑国与楚国交好,宋襄公决定先伐郑国,出一出气。宋国大军伐郑,郑国向楚国求救,楚成王三十四年,楚国决定出兵救郑。宋军与楚军隔着泓水对峙,宋、楚大战一触即发。
宋襄公望着对岸的楚军,心中满是怒火与不甘,全然不顾手下将领们的劝阻,执意要等楚军渡河列阵后再堂堂正正地决战。他站在战车上,高声喊道:“我们乃仁义之师,岂能效那等趁人之危的小人行径!”
楚军开始渡河,宋军中有人提议趁其半渡而击之,定能占得先机。宋襄公却眉头紧皱,大声斥责道:“不可!如此行事有违仁义!”
待楚军全部渡过泓水,开始列阵时,又有人劝宋襄公趁其阵脚未稳发起攻击。宋襄公气得吹胡子瞪眼,怒道:“休要再提此等不义之策!待他们列好阵,我们再光明正大地一战!”
然而,楚军列好阵后,如猛虎下山般向宋军冲杀过来。宋军被打得节节败退,宋襄公也在混乱中身中数箭,狼狈而逃。泓水之战以宋国的惨败而告终,宋襄公也因伤势过重,不久便去世了。宋襄公的“仁义之师”也成为了后世的笑谈。
楚成王三十五年,晋公子重耳路过楚国,楚成王知道重耳贤能,便以诸侯之礼,款待重耳,并厚赠重耳礼物,一路护送重耳到秦国。公子重耳很是感动,对楚成王说了些感谢之类的话。楚成王说:“我如此厚待公子,公子将来怎么报答我呀?”
重耳略作思索,诚恳道:“大王若不嫌弃,珍禽异兽、奇珍异宝,我日后定当多多奉送。”
楚成王笑道:“楚国地大物博,这些并非我所看重。”
重耳又道:“若能借大王吉言,他日我得返晋国,愿与楚国世代交好。若两国不幸交战,我愿退避三舍以报今日之恩。”
楚成王听后,满意地点点头。
不久,重耳在秦国帮助下回国即位,是为晋文公。数年后,晋楚果然在战场上相遇。晋文公牢记当年承诺,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
楚军以为晋军胆怯,长驱直入。然而,晋文公早已设下埋伏,待楚军深入,晋军突然出击,楚军大乱。最终,晋军大获全胜,而楚成王也不得不承认,晋文公虽信守承诺,却也是一位不可小觑的对手,这场因当年厚待结下的因果之战,改变了两国的命运走向。
楚成王三十九年,齐国内乱,齐桓公的七个儿子逃到楚国避难。鲁僖公向楚国请求出兵,一起讨伐齐国,楚国派申侯率军攻打齐国,夺取了谷邑,把齐桓公的儿子雍安顿在这里。申侯在谷邑苦心经营,将此地打造成了楚国在齐国的一个重要据点。
齐桓公的儿子雍本就对王位有所觊觎,在申侯的支持下,更是野心勃勃,暗中联络各方势力,企图有朝一日夺回齐国大权。而齐国新君得知谷邑被占,且雍有异动,大为震怒,急忙整军备战。
与此同时,晋文公听闻楚国在齐国的动作,意识到楚国势力的进一步扩张会对晋国构成威胁,便决定联合一些与楚国不和的诸侯国,共同对抗楚国。楚成王得知晋国的动向,心中也不免有些担忧。他深知晋文公的谋略与实力,不敢掉以轻心。
于是,楚成王一面加强谷邑的防守,一面与盟友商议应对之策。一场更大规模的诸侯纷争,即将在这片古老的大地上展开,各方势力都在暗中较劲,等待着时机的到来,以决定天下的归属。
楚成王是一个很能干的君主,处理政务无不得当,在诸侯中,有着很高的地位,诸侯没有不信服的。但楚成王在处理自己的家事上,却很糊涂。并且为此丢了性命。
楚成王四十六年,成王准备立他的长子商臣为太子,并与令尹子上商量。子上说:“国君您还年轻,又有很多宠爱的姬妾,假如你现在立太子,将来又废弃,便会出乱子。公子商臣眼睛像毒蜂,声音像豺狼,是个残暴的人,不适合立为太子。”
楚成王没有听,立了商臣为太子。又过了几年,楚成王发现他的另一个儿子公子职,聪明贤惠,是一个当国君的好苗子。就想废除商臣,立公子职为太子。
商臣也听到了这个消息,但不知是真是假。商臣把这件事告诉他的老师潘崇,并问老师怎样才能获得真实的情况?老师说:“盛情款待成王的宠妾江芈,但不要尊敬他。”
商臣遵照老师的谋略,盛情款待江芈,但因没受到尊重,江芈很生气地说:“大王想废黜你而立公子职是对的。”
商臣告诉老师潘崇说:“确定了,要废黜我立公子职是真的。”
老师潘崇问:“你打算怎么办?”
商臣说:“请老师明示。”
老师潘崇问:“您能侍奉公子职为君吗?”
商臣回答:“不能。”
老师潘崇又问:“你愿意离开楚国,逃亡他国吗?”
商臣说:“不愿意。”
老师潘崇再问:“你能干大事吗?”
商臣回答说:“能。”
于是老师潘崇帮助商臣谋划干大事。这年冬季十月,商臣率宫廷侍卫,包围了成王住的宫殿,楚成王见大事已去,便请求吃过熊掌再死,商臣不同意。丁末这一天,楚成王上吊自杀。商臣自立为王,就是楚穆王。
楚穆王继位后,把自己的太子宫赏赐给老师潘崇,让老师做太师,掌管国家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