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波兰往东南走,经过东德,到捷克斯洛伐克,在一千多公里的漫长对峙前线上,美苏双方再一次重兵云集。
上一次,还是柏林墙危机的时候。
这一次,规模更大、情况更加危机。
这突然的变化,让李干都感到头疼。
他搞不懂巴里亚为什么要这么做,尤其是在内部正在进行着紧锣密鼓的经济改革、社会改革的情况下。
为了转移国内的矛盾?
这个理由太肤浅了,而且得不偿失。
对欧洲诉诸武力的代价,未必比发动第二次远东战争夺回远东地区要小。
因此,经过缜密分析,普遍认为巴里亚是在张牙舞爪,并不打算真的动武。
可是万一呢?
一百个远东地区也比不上一个欧洲,如果苏联拿下欧洲大陆,对英美法等国来说,整个世界格局将会一夜之间回到二战时期盟军最为艰难的阶段。
他们实在是不愿意再拿几千万条人命去打一场世界大战了。
不敢冒爆发三战的危险,就必须要针尖对麦芒地在前沿阵线上部署对应的部队,让苏军投鼠忌器!
得出这样的分析,李干只能连连感慨,巴里亚的神助攻,又为东大赢得了极其难得的发展战略期。
东大这边一开始在沙特这里搞军事基地,巴里亚立即向东欧增兵给美国施加压力。
不知道的还以为巴里亚在配合东大的动作呢。
当前东大的思想是高度统一的,一致认为一个有能力把美国的精力牵扯在欧洲的苏联,符合国家战略。
既不能让苏联的压力压过来,也不能让苏联败退到与美国无力抗衡的地步,这着实是很考验运筹帷幄的能力。
形象地说,东大、美国、苏联,其实都在走钢丝,只不过大家的战略方向不一样罢了。
回到南港后,编制海外舰队的重任落在了李干的肩膀上,甚至参谋长吴立峰都几乎是他扶手这样一个角色。
二战结束后,东大是有机会驻军小日本的,只是被当局给拒绝了,东大失去了最好的一次海外驻军机会。
现在这样一个机会摆在眼前,上上下下高度重视。
消息在内部传开后,申请派驻海外的文书那是一封一封地往往李干这里堆积,都快把龙临的办公桌给堆满了。
李干每天都要接到无数电话,有领导的有同事的也有以前战友的,无一例外都是询问海外驻军的事。
陆海空三军都囊括了,都想得到一个派驻海外的名额。
傻子都知道,派驻海外服役,无论是待遇还是晋升空间,都绝对比在国内要好太多。
部队也是一个社会,而且是一个大社会。
军队整编后,员额从500万减少400万人,就再也减不动了,因为国土面积增加了,需要的部队更多了,光是远东地区,就用去了二十多万部队,一个大军区的编制。
因为新手回来的地区还是军管状态,换言之,那边执行的都还是战时体制,因此,是单独设立一个大军区,还是对全国进行一次重新的划分,都还没有提上日程。
执行战时体制不仅仅是因为那边的战备任务重,还以为战时体制能够更好地集中力量干事,带着军事色彩的行政命令下去,没有人敢阴奉阳违,因为会挨枪子。
战时情况下,违反军令执行的是简易程序,就地正法不在话下,可没有平时那些冗长的司法程序。
李干带着一帮人先海外部队的编制确定下来,这项工作是重中之重。
海军参谋长吴立峰这段时间什么都不干,就盯在这项工作上,替李干排除其他干扰,人为因素的压力,全都让吴立峰给顶回去了。
根据国防要求,基于海外利益保障要求,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李干总算是拿出了海外部队的编制来。
四大巨头再一次齐聚南港,陆军参谋长年万树、空军司令王海龙、海军司令李远海、二炮司令杨国亮,四位上将要当面听取李干的汇报。
沙特的东风-3导弹要由二炮派部队进行管理,杨国亮在这次出现是应当之意。
等龙临把编制方案每人一份发到了四位上将手里之,李干特意等了一盏茶的时间,大概是三根烟的时间,这个时候,四位首长也都差不多看完了方案。
“四位首长,我们最终确定下来两个海军基地一个空军基地,以及一个陆军独立合成团驻空军基地,还有就是一个导弹基地,按照编制,导弹基地是旅级。”
等四位首长的目光看过来,李干才详细讲解编制方案,道,“我们的编制方案按照国内的经验来,即基地+部队模式。”
“三个军事基地不直接隶属部队,就是单纯的作战保障基地,铁打的营盘,部队根据实际需求派驻,流水的兵。”
“达曼海军基地挨着中东地区的热点地区,但是那里有一个霍尔木兹海峡,很容易遭到封锁,其次,利雅得空军基地的空军部队能够覆盖到伊朗大部分地区,综上,不宜常驻航母,应配置一支驱护混编舰队,数量有个十余艘应该能满足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