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1971 年 6 月 3 日 8 时 37 分,北京某机械实验室的地面上,液压装置的金属底座与水泥地碰撞出沉闷的声响。老周(机械负责人)半蹲在 YE-30 型液压机旁,双手握着调节手柄,表盘上的压力指针停在 “0.00MPa”,旁边的数显压力传感器正闪烁着 “校准中” 的提示;老李(化学专家)站在防护玻璃外,手里攥着《化学自毁装置触发标准》,目光紧盯着固定在液压机平台上的密码箱 —— 箱内已装入模拟氰化物胶囊(无毒蓝色溶液,便于观察破裂),避免调试中真触发剧毒胶囊;小王(安全测试员)捧着两把应急密钥,指尖在密钥齿纹上反复摩挲,后背的应急包(硫代硫酸钠溶液、吸附棉)沉甸甸的;老宋(项目协调人)靠在实验室门框上,手里的笔记本写满 “19kg 触发阈值”“≤0.19 秒解除响应” 的关键参数,时不时抬头看液压机的压力表,生怕错过关键数据。
“昨天运输模拟时,震动导致压力传感器误报了 12kg 的瞬时压力,今天必须确认 ——19kg 的阈值能不能扛住震动,应急解除能不能快过误触发。” 老宋的声音打破实验室的安静,老周点点头,缓缓转动液压机手柄,压力指针开始缓慢上升,小王立即举起秒表,老李的笔悬在记录纸上,一场围绕 “误触防护” 的调试攻坚战,在液压机的 “嗡鸣” 声中开始了。
一、调试前的筹备:设备校准与安全预案的 “双重保险”(1971 年 6 月 1 日 - 2 日)
1971 年 6 月 1 日起,团队就为压力触发机制调试做准备 —— 核心是确保 “测试设备准、安全措施足、参数依据清”,毕竟触发机制直接关联化学自毁装置,调试中若误触发,即使是模拟胶囊,也会打乱后续进度。筹备过程中,团队经历 “设备校准→参数溯源→应急演练”,每一步都透着 “防意外” 的谨慎,老周的心理从 “技术调试” 转为 “风险防控”,为 6 月 3 日的调试筑牢安全基础。
测试设备的 “精度校准”。团队重点校准两类核心设备:①YE-30 型液压机:老周联系设备科,用标准砝码(精度 0.01kg)校准压力输出,从 1kg 到 27kg 分 19 个档位测试,确保实际压力与表盘显示误差≤0.1kg(如表盘显示 19kg 时,实际压力 19.07kg,误差 0.07kg,达标);②数显压力传感器:小王用标准压力源(精度 0.001kg)校准,确保在 17kg-19kg 关键区间,读数偏差≤0.05kg,避免因传感器不准导致误判;③秒表:用于应急解除时间测试,校准后误差≤0.01 秒,确保记录的 0.19 秒响应时间真实可靠。“设备是调试的眼睛,眼睛不准,数据就废了。” 老周在校准记录上签字,他还特意测试了液压机的 “缓慢加压” 功能 —— 每分钟升压 2kg,模拟美方暴力拆解的缓慢施力过程,确保与实际场景一致。
调试参数的 “历史溯源”。老李团队梳理触发阈值的依据:①前期化学自毁装置测试中,胶囊破裂压力为 19kg(19 次测试平均值),低于此值则胶囊不破裂(无法毁密),高于则可能因压力过大导致箱体损坏;②参考《军用密码箱压力触发标准》(编号军 - 触 - 7101),外交场景需预留 2kg 的安全冗余(日常操作最大受力 9kg,19kg-9kg=10kg 冗余,避免误触);③运输震动测试数据显示,最大瞬时压力为 12kg(模拟飞机起降震动),19kg 阈值能覆盖此波动。“19kg 不是拍脑袋定的,是从胶囊特性、场景需求、安全冗余里算出来的。” 老李将参数依据整理成表,贴在实验室墙上,方便调试时随时核对。
应急安全的 “演练与准备”。为防止调试中误触发(即使是模拟胶囊,也需熟悉流程),团队开展应急演练:①误触发处理:若液压机加压过快导致胶囊提前破裂,小王需立即关闭液压机,老李用吸附棉清理模拟溶液,开启通风橱(19m3/h),整个过程≤37 秒;②应急解除演练:小王与老宋模拟 “双人密钥解除”—— 两人同时插入 A、B 密钥,顺时针转动 19 度,记录解除时间,要求≤0.19 秒,演练 3 次,最快 170 毫秒,最慢 185 毫秒,均达标;③设备防护:在液压机平台周围贴 “警示带”,禁止无关人员靠近,实验台备好中和剂(针对模拟溶液)。“就算是模拟,也要按真的来,万一哪天批量生产时出问题,能熟练应对。” 老宋强调,他还检查了应急包的有效期,确保硫代硫酸钠溶液未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