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1976 年 9 月 27 日 9 时 37 分,北京 “67 式” 通信设备博物馆的展厅里,阳光透过高窗落在展台的深绿色 “67 式” 样机上 —— 机身上 “67-0001” 的编号已有些磨损,旁边陈列着 1962 年山洞里用的算盘、1969 年珍宝岛实战的通信日志,还有 1970 年量产时的晶体管测试报告。
陈恒(技术统筹)站在展台前,手里攥着一支狼毫笔,砚台里的墨汁刚研好。展厅里很静,只有老钟(频率基准专家)轻轻翻动 1962 年基准时钟研发日志的纸张声。“该写了。” 陈恒深吸一口气,提笔在宣纸上游走,“1962 为根,星火燎原” 八个字逐渐成形,笔锋里藏着对十四年技术历程的感慨 —— 他的目光落在展台上那枚 1962 年的铷泡残片上,突然想起当年在四川山洞里,老钟用体温裹住铷原子炉的场景,眼眶有些发热。
“‘根’是 1962 年的苦,‘星火’是‘67 式’的战,‘燎原’是现在全军的用。” 老钟走到陈恒身边,指着展台上 1962 台 “67 式” 列装分布图,“你这八个字,把十四年的路都写透了。” 展厅里,“67 式” 样机的天线反射着阳光,仿佛在呼应这八个字里藏着的技术传承 —— 从 1962 年的山洞微光,到 1976 年的全军覆盖,一条看不见的技术脉络,正通过题字被永久定格。
一、1962 年:技术之 “根”—— 山洞里的基准时钟奠基
1962 年 10 月 - 12 月,四川某山洞里的基准时钟研发,是 “1962 为根” 的核心 —— 老钟、陈恒团队在无恒温设备、无精密仪器的条件下,用算盘计算铷元素能级频率,手工打磨谐振腔,完成我国首台铷原子钟原型机,频率稳定度达 1×10??/ 天。这台原型机不仅是 “67 式” 频率校准的技术源头,更奠定了后续所有军用通信、卫星加密的 “频率基准”,是名副其实的 “技术之根”,每一步研发都浸透着 “怕失败、盼突破” 的复杂心理。
山洞里的 “艰苦环境” 与技术挑战。根据《1962 年基准时钟研发日志》(编号 “钟 - 研 - 6201”),山洞内湿度 67%,昼夜温差 19℃,铷原子炉的温度控制成了最大难题 —— 初期用煤炉加热,温度波动 ±3℃,导致频率漂移 0.37 赫兹,远超 1×10??/ 天的目标。陈恒当时刚加入团队,每天凌晨 3 点要爬起来查看温度计,用手调整炉门开度:“那时候怕煤炉熄火,怕温度差一点,之前算的 19 组频率数据就全白费。” 有一次煤炉半夜熄火,铷原子炉温度骤降 5℃,团队用棉衣裹住炉体,四个人轮流用体温焐着,直到温度回升,老钟的手被烫伤也没松手:“这炉子里烧的不是煤,是后面通信设备的‘准头’,不能断。”
“算盘计算” 与 “手工打磨” 的技术突破。没有计算机,团队用算盘计算铷元素 5.000000000 兆赫的能级跃迁频率,每一组数据要反复算 19 遍,确保误差≤0.01 赫兹;没有精密车床,老钟带着徒弟用手工锉刀打磨谐振腔,精度从最初的 0.37 毫米,一点点磨到 0.07 毫米。1962 年 12 月 7 日,原型机首次达到设计指标,频率稳定度 1×10??/ 天,陈恒在日志里写:“今天,我们有了自己的‘频率尺子’,以后‘67 式’的跳频、卫星的通信,都能靠它校准了。” 这份日志的纸页上,还留着山洞里的煤烟痕迹和算盘珠磨出的划痕。
“国产化” 的初心与团队心理。当时核心部件无法进口,团队与上海无线电仪器厂协作,用普通车床加工核心零件,仅晶体管就测试了 370 只,才选出符合要求的 19 只。陈恒在协作会上说:“就算用手工,也要做出自己的基准钟,不能让别人卡脖子。” 这种 “自主” 的执念,支撑着团队在艰苦中坚持 ——1962 年 12 月 27 日原型机验收时,27 名团队成员有 19 人因过度劳累住院,老钟躺在病床上还问:“频率稳不稳定?后面的设备能不能用上?”
1962 年的 “根” 之价值。这台原型机虽未列装,却形成三大核心遗产:一是 “温度 - 频率” 关联数据(370℃铷炉对应 5 兆赫频率),为 “67 式” 跳频校准提供依据;二是手工调试精密仪器的经验(如谐振腔打磨精度 0.07 毫米),影响后续晶体管量产工艺;三是 “国产化协作” 模式(研究所 + 地方工厂),成为 “67 式” 量产的协作范本。陈恒后来在博物馆题字时,总说:“没有 1962 年山洞里的那台钟,就没有‘67 式’的准,更没有后来的卫星通信 —— 这‘根’扎得深,后面的树才能长得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