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1970 年 4 月 19 日午后,某电子对抗研究所的会议室里,阳光透过窗户落在摊开的《混合加密法最终方案》上。陈恒的指尖划过 “蒙语谚语 19 种变形” 的表格,每个变形类型旁都贴着其其格手写的蒙语例句 ——“ɑrɑl ɡɑrɑn(河流清澈)” 的谐音变形 “ɑrɑn ɡɑrɑl(清澈的河)”,对应数字 “3” 的隐藏逻辑仍清晰可见。
李敏蹲在一旁,用红笔在 “数学公式 37 重嵌套” 示意图上标注:第 7 重嵌套是 1962 年核爆模型的非线性方程,第 19 重是 “67 式” 的跳频参数校验,第 37 重是新增的星地链路适配码。周明远刚把定型后的加密模块接到 “67 式” 设备上,屏幕上跳出 “嵌套验证通过,变形匹配成功” 的绿色字样,三人对视一眼,突然都松了口气 —— 从 1968 年蒙语词库扩充到 1969 年非线性加密,再到如今 19 种变形与 37 重嵌套的结合,混合加密终于从 “应急手段” 变成了 “标准体系”。
窗外,运送方案副本的吉普车已等候多时,车斗里的 19 份手册,每份都收录了 1962 条谚语的 19 种变形与 37 套公式嵌套逻辑。陈恒突然想起 1969 年珍宝岛战备时,战士们因谚语变形单一导致的通信风险,此刻手里的方案,终于能给前线一个踏实的答案。“这不是结束,是给之前所有技术积累的交代。” 他轻声说,指尖在方案封面的 “定型版” 三个字上反复摩挲。
一、定型的动因:实战倒逼下的技术整合
1969 年 10 月,珍宝岛冲突后的电子对抗总结报告送到陈恒团队:虽然混合加密(蒙语谚语 + 数学公式)在实战中被截获率仅 3%,但暴露出两大问题 —— 蒙语谚语变形仅 7 种,易被苏军统计分析;数学公式嵌套最多 19 重,无法应对 “拉多加 - 4” 的深度破解。某前线哨所的反馈更具体:“苏军好像能认出‘ɑrɑl=3’的固定对应,我们需要更隐蔽的变形。” 这份报告,让混合加密从 “临时应用” 走向 “定型攻坚”。
“不是之前的技术不好,是敌人的手段变了。” 陈恒在 1969 年 11 月的定型论证会上,把 1968 年的蒙语词库(1962 条谚语)与 1969 年的截获分析并置。前者的谚语多为原型使用,后者显示苏军已建立 “谚语 - 数字” 对应表,7 种常见变形的破解率达 37%。李敏补充道:“数学公式也一样,19 重嵌套在实验室安全,但苏军的新破解算法能层层拆解,我们需要更复杂的嵌套逻辑。” 两人的分析,让 “19 种谚语变形”“37 重公式嵌套” 成了定型的硬指标。
历史技术积累的整合需求愈发迫切。1962 年的跳频技术、1967 年的 “67 式” 设备、1968 年的非线性方程、1969 年的蒙语加密词库,这些分散的技术点,需要通过混合加密定型形成 “体系化能力”。周明远翻出 1968 年的越冬测试数据:“‘67 式’能扛住 - 37℃低温,但加密逻辑分散,战士操作时要切换多个模块,定型就是要把这些‘零件’装成‘整机’。”
前线的时间窗口不等人。1970 年 1 月,上级下达指令:“3 月前完成混合加密法定型,确保春季边境巡逻通信安全。” 这个期限意味着团队只有 77 天,要完成 19 种谚语变形研发、37 重公式嵌套设计、全系统兼容测试 —— 平均每天要推进 0.25 种变形、0.48 重嵌套。陈恒在动员会上把日历撕到 3 月 19 日:“我们手里有 1962 年到 1969 年的技术底子,现在要把它们拧成一股绳,77 天,拼了!”
团队的分工在争议中明确。其其格(蒙古族,熟悉蒙语文化)带领 3 人负责谚语变形,需覆盖谐音、语序、意象等维度;李敏带领 5 人负责公式嵌套,要整合线性运算、非线性方程、校验码等层级;周明远带领 4 人负责硬件适配,确保嵌套逻辑能在 “67 式” 上高效运行;陈恒统筹全局,把控变形与嵌套的兼容性。“最担心变形和嵌套不匹配,比如谚语变形藏的数字,公式嵌套解不出来。” 其其格的担忧,成了团队后续攻坚的重点。
1970 年 1 月 19 日,定型工作正式启动。实验室的墙上贴满了历史技术文档:1962 年的跳频手册、1968 年的词库清单、1969 年的非线性参数表,这些泛黄的纸页,成了混合加密法定型的 “技术家谱”。陈恒在文档旁写:“我们不是从零开始,是在给历史技术一个最终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