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录,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十月,曹操无功而返。
虽然不知道对于这个无功二字,评判的标准是什么。
但从实际的结果来看,并非如此。
先前说过,曹操这次南下的目的尚不清楚,领多少人马,目标是哪个城池都不清楚。
甚至可以说,曹操南下是不是为了攻打孙权都是一个问号。
但在曹操后续的处理上能看到蛛丝马迹。
十月,曹操在离开合肥时,带走了大批部队,只给驻守合肥的张辽与乐进、李典等将领留下七千余人。
要知道,合肥是直接面对孙权大军的核心城池,合肥一失,九江和豫州腹地便会直接暴露在吴军兵锋之下。
几乎每次出动,孙权动不动就会领十万人马攻打合肥。
七千人要应对十万人,任何一个主帅都不会冒这个风险。
尤其是合肥这种至关重要的城池。
除非不得不这么做。
那是什么让曹操不得不这么做呢?
目光投到西凉地区。
建安十六年(211年)三月,曹操命重要讨伐汉中张鲁,又遣夏侯渊等领兵出河东与钟繇会师。
但钟繇行至半路就被马超、韩遂等西凉十万大军拦在了潼关,导致曹操进攻汉中的计划泡汤。
之后,虽然曹操亲率大军击败了马超,拿下了关中地区和凉州。
然而马超并没有投降或者远离,而是投靠了汉中的张鲁,时不时对凉州地区进行骚扰,令曹操十分头疼。
曹操想要拿下汉中是想要借道入西川。
如今刘备在诸葛亮隆中对的指引下,顺势进入西川地区,并趁机发难,对刘璋动手。
到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夏,刘备已经攻克雒城,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共围成都。
刘备派建宁督邮李恢说降马超,马超来到成都,刘备命他率军屯城北。
不到一个月的功夫,刘璋出城投降。
益州落入刘备之手。
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也是迫在眉睫之事。
此刻的汉中只有张鲁,马超已经远离,实力薄弱。
而刘备刚拿下益州,对周边布局尚未熟悉,镇守力量也不稳定,无法分兵来取汉中。
曹操必须趁此机会,火速出击,拿下汉中,以便将通往西川的关键之地掌控在自己手中,把握将来的主动权。
等刘备势力稳定了,定然也会对汉中下手。
若是汉中落入刘备之手,关中地区的西南大门就向刘备敞开,主动权就交到了刘备手中,这是万万不能的。
故而曹操在刚出夏天,入秋之际,七月,南下江南。
这次南下并不是去讨伐孙权,也不是去挽救皖城,而是另有两个目的,一是阻止孙权继续进军的可能,二是去亲自调集人马,准备西取汉中。
得知曹操南下的孙权立刻任命吕蒙为庐江郡太守,回兵驻守寻阳今湖北黄梅县。
曹操则在合肥城中集中了大量优势兵力,只留给张辽等人七千人马,返回邺城。
显然,这两个目的,曹操都达成了。
并非史料记载的那样,无功而返。
恰恰相反,曹操此行十分成功,不仅止住了孙权大军的攻势,还顺利从合肥调取了西取汉中的人马。
张辽得知曹操有西征之意,认为合肥即将孤立无援,孙权必会趁机来攻,于是开凿了藏舟浦,用来隐藏舟船。
只是西取汉中的路也没有那么顺利。
此次南下,虽说曹操达到了他的目的,但半路上他刚刚任命的魏国尚书令荀攸去世了。
又是一位跟随曹操征战半生的得力谋士离开了曹操。
当年取宛城,南下荆州,几乎都依靠荀攸的策略。
荀攸深沉明智,善于保护自己。
曹操称赞说:荀彧进献好的建议,不被采纳不罢休;荀攸排除错误的行为,不达到目的不停止。
又说:荀彧和荀攸两位尚书令,对人物的评论,时间愈久,愈显示他们的观点中肯,我终身都不会忘却。
回到邺城的曹操,便开始着手处理第二个发兵汉中前的阻碍,清除西凉陇右地区的小国宋建,并命人准备好西进沿途所需的粮草物资。
同年十月,在围攻兴国,成功拿下兴国氐王阿贵、百项氐王杨千万人等后,夏侯渊又接到了曹操的指令,命他即刻出兵,讨伐陇右地区的河首平汉王宋建。
宋建的事迹还得从中平元年(公元184年)说起。
彼时,东汉朝廷正在经历黄巾之乱,西凉众多诸侯趁着中原地区混乱,朝廷无暇顾及之际,纷纷起兵自立。
宋建便是其中一支。
西凉诸侯众多,宋建在这些西凉诸侯中实力渺小,很不起眼。
他先后依附在北宫伯玉、李文侯、边章势力周边,默默发展,没有更多的动作。
朝廷平黄巾之乱后便开始对西凉诸侯用兵。
经历过朝廷多次讨伐之后,宋建意识到当前的势力状况只是暂时的,根本无法长久。
于是,他选择退守,跑到了枹罕自立为河首平汉王,做起了土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