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昭第一次见到郁离是在一个岁末的雪夜。
彼时虽正值年节,但他已无父母亲友可团聚,只一人栖身偏僻山寺。平日为寺里做事报效收留之恩,无事便诵书习字准备来年进京赶考,清昭虽无当官为民之鸿志,但孑然一身,考个功名也好,余生不至虚度。
雪今日辰时便开始落了,山中寺庙冷清,无人清扫处雪便越积越多。生活清苦,物资匮乏,清昭熄了油灯,翻开薄被,早早歇下了。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清昭半夜被冻醒了,他思量再睡无益,不如起身活动下取暖。推开窗,月华如水,白居易的《夜雪》倒是应景,只差折竹声,清昭苦中作乐地想。今日便附庸风雅一次,趁着雪势渐弱,清昭出屋寻竹。
山寺人稀庙小,这个偏院也就清昭一人居住,但刚走出几步路,清昭分明看见一绿衣人影闪过。
若是人,此等雪夜相遇,便是有缘;若是精灵鬼怪,那就更妙。清昭本就为人清正,不怕鬼神,何况佛门之地,想是没有鬼的。
清昭急走几步,跟了上去,须臾便进了一处竹林,倒是歪打正着了。那绿衣终于停下,回头一问。
“汝何从吾?”
你为什么跟着我?
清昭猝不及防撞进一双碧色双眸,是位姑娘。眉眼清淡,神色平静,身姿挺拔,倒像这雪夜里不染纤尘的一竿竹。
清昭也不扭捏,自报家门。“我是客居山寺的闲人,名叫清昭。此地平日人烟稀少,不想雪夜出游竟看到人影,一时好奇,便跟了上来,请君莫怪。”
绿衣看清昭眉目清正,落落大方,也不追究。只撂下一句“郁离,居于竹林,后会无期。”便飞身进入竹林,片刻便不见了踪影。
清昭失笑,这趟雪夜之行倒是出乎意料。身子经此一事,已恢复暖和,雪映着月光更显天地开阔,清昭慢慢伴着明月走回房中。
第二次相遇比清昭想像中得早,他已将雪夜郁离视为一次奇遇,也不曾向寺中人提起。
但这日,清昭打水时发现寺中小沙弥在外偷吃荤腥。为了烤一只猎来的兔子,砍了不少竹子生火,砍大树怕主持发现,何况竹叶清香,又能兼食竹笋,小沙弥一时得意便漏了踪迹。
清昭怜小沙弥年幼,且天寒寺中吃食简陋,只规劝了不可再犯,并未告发。只可惜这许多竹子,他想竹子也许是郁离家附近的,毕竟山上大片的竹林也就那里了。
清昭把小沙弥还未烧毁的竹竿竹叶细心捆好,带到竹林外,一一重新埋入土中。
“没用的。”
清昭听到一句清冷的女声。回头果然是郁离。
“竹竿砍下再埋入土中也很难生长了。不必多事。”郁离还是一身青衣立于天地,好似要与身后的竹林融为一体。
“便是无用,念这竹也愿归家。万事万物虽遭遇不定,但总来有来历,归有归处。”清昭没有停,继续把竹子埋好了。
郁离不再阻止,之后的事清昭也从未料想得到。
他和郁离成为了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