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1 单舰试航困境:能耗、抗扰与定位的三重攻坚
接下来半个万象月,林轩彻底陷入调试试错的循环里,随时都在对着数据复盘。
只是这能量逆冲乱流带核心区,本就无“过去”“现在”的时间刻度,也无“东南西北”的空间坐标,既没有可参照的星辰、引力波锚点,常规定位设备一进入这里,就像断了线的风筝,连“舰体在哪”都无法标定。
每次实验舰驶入虚无,都只能按初始动力“打哪指哪”,若没有额外管控手段,大概率会在无序能量流中丢失,再也无法返航。
好在林轩早将五级念力全力注入量子态意识流,让其成为战舰操控的绝对主导。
意识流依托“纠缠态量子对”与实验舰核心控制系统深度绑定,跳过了常规操控“信号传输-数据解析”的中间环节,哪怕舰体周围能量流再杂乱,他指尖的细微念力波动,都能转化为无延迟的操控指令,精准调整引擎功率、快子轨迹与负物质注量,相当于给实验舰装了“意识中枢”。
与此同时,他还将快子科技创新应用于“动态跟踪锁定”。
一旦舰体有偏离意识操控预期的迹象,标记波便会立刻反弹,将偏差数据以超光速传回主控台,再经量子态意识流瞬间运算、修正参数,形成“意识指挥-快子跟踪-实时修正”的闭环,牢牢攥住舰体的航行主动权。
先是上调主晶功率,又叠加两块辅晶增强能量输出,可隧穿效应还是时强时弱,快子轨迹刚稳住没几秒,就会跟着能耗波动乱飘。
负物质配比更是反复拉锯,从1.2:8.8调到1.5:8.5,调少了就中和不足,混沌粒子趁虚渗进来,一下就打乱快子凝聚弦,通道直接扭曲。
调多了又中和过度,没等效应稳定,快子就被湮灭大半,通道转眼就淡下去。
快子轨迹的调整响应速度也没少费功夫,调快了,航速没跟上就先乱了轨迹。
调慢了,航速都变了,轨迹还没反应过来,始终没法兼顾航速适配与效应稳定性。
操作台上的便签纸写满密密麻麻的数据,红叉划掉的方案叠了厚厚一叠,每一张右下角都标着万象共鸣仪的计数,方便后续对着试航记录复盘。
毕竟每一次调试都不能只靠模拟,得让实验舰重新驶入虚无、触发效应,过程又繁琐又耗时间,可哪怕差一丝的的频率,都可能影响结果,半分马虎都容不得。
就在林轩对着最新一组失败数据皱眉时,实验舰的第七次试航又栽了。
为了扛住航速提升后的能耗,他把主晶功率拉满,3块闲置辅晶却全程“歇着”,结果航速刚提至1.8倍光速,主晶就因过载出现能量输出断层,快子轨迹瞬间散成乱麻,通道直接崩成了光屑。
“又是主晶扛不住!”林轩拍了下操作台,盯着屏上主晶过载的红色预警,心里总算拧过个弯:“合着不是能量不够,是全压在主晶上,集中得太死,辅晶又没用上,一变速就断档,‘能量集中’这事儿八成就是瓶颈!”
“合着航速能对上,效应就稳不住;效应稳住了,航速又不搭,俩玩意儿就不能凑一块儿好好干活儿?”林轩调出两次试航的能量数据比了比,俩曲线瞅着就跟没见过面似的,“得,实验室里咋摆弄咋顺溜,一搁实验舰上跑起来,咋就掉链子了呢?”
接下来的调试依旧磕磕绊绊,白渊客的金芒也常飘在全息屏旁,偶尔跟着数据波动晃一晃。
这天林轩又对着一组失败的轨迹图皱眉,此前单点供能的核心问题,在于主晶能量输出存在“响应延迟”,航速微调时快子轨迹已变,能量供给却没跟上,导致效应断层。
且无联动过滤机制,混沌粒子始终能趁能耗波动渗入,干扰快子凝聚弦的稳定性,这正是动态场景下“供能-效应-抗扰”无法同步的关键。
白渊客的金芒随手在屏上扫过,无意间勾勒出几道交错的能量线,随口念叨:“单点撑着就是费劲,要是能把能量拆开来,跟着轨迹走、跟着航速变,或许就没这么多坎了。零散的东西没串起来,自然握不住劲儿。”
这话刚落,林轩的目光就黏在了屏上那几道能量线上,昨天他整理晶核碎末时,没盖好罐子,碎末洒在铺着主晶、辅晶位置图的纸上,竟也是顺着各个晶核点位,自发铺成了交错的细线,和白渊客勾出的能量线几乎一模一样!
“对啊!晶核碎末都知道往各个点散,能量为啥非要挤在主晶里?”他猛地拍了下大腿,瞬间想通:“不是能量不够用,是没分流!把主晶的能量拆去辅晶,跟着航速、轨迹变,延迟不就解决了?”
白渊客自己都没当回事,这话本质是点出“分布式供能”的核心逻辑,即通过多能量源组网,可利用各节点的实时响应,弥补单点供能的延迟缺陷。
只是白渊客未刻意拆解原理,金芒便又飘去盯负物质储罐的参数了。
林轩猛地顿住了动作。方才他不小心碰倒了操作台上的晶核碎末,碎末落在便签纸上,恰好沿着之前画的主晶、辅晶位置铺开,像极了白渊客方才勾出的能量线。
这意外场景让他瞬间顿悟,白渊客随口提的“拆能串连”,正是解决延迟的关键,再结合“分布式抗扰”,就能打破僵局。
为了保险,林轩没直接上12块辅晶,先挑了1台闲置辅晶做小范围测试。
他把主晶20%的供能分流给这台辅晶,搭配独立探测器,模拟航速从0.5倍光速升至2倍光速的场景。
结果屏上的数据让他眼睛一亮,之前主晶单独供能时,能量调整响应延迟要0.5秒,现在加了1台辅晶,延迟直接降到0.01秒,快子轨迹的紊乱幅度也缩了90%!
他趁热打铁,又逐步增加辅晶数量,从2台加到5台,再到8台,每加1台,响应延迟就再降一点,快子轨迹的规整度也跟着提。
直到把12块辅晶全连上,测试显示响应延迟已压缩到量子级,航速骤变时,主晶与辅晶的能量切换毫无断层,“分布式供能”的路子彻底走通了!
从科学原理来看,“多晶组网”可通过多节点能量分流,将单主晶的“集中式供能”转化为“分布式响应”,每块辅晶搭配独立探测器,能将能量调整的响应时间压缩到量子级,实现“航速变-轨迹调-能量跟”的同步。
而星核源晶碎末的过滤逻辑,是利用其与混沌粒子的“能量相斥性”,通过物理吸附+能量排斥双重作用,阻断粒子渗入路径,避免快子凝聚弦断裂。
量子传感器联动负物质注入口,则是依据“负物质中和阈值动态匹配”原理,航速越高、能耗越大,便同步增加负物质注入量,既不出现“中和不足”的抗扰漏洞,也不会因“中和过度”湮灭快子。
想通这些,林轩眼前瞬间亮了,当即推翻之前的思路重构引擎能量系统。
让12块辅晶均匀分布在快子发生器周边,与主晶形成“一星十二卫”组网,每块辅晶都接独立频率探测器与混沌能量过滤器。
过滤器里填上适量的星核源晶碎末,专门吸附渗入的混沌粒子。
同时在快子发生器阵列两侧加8个量子尺寸传感器,联动16个负物质注入口,传感器实时捕捉实验舰航速与尺寸,多晶同步微调能、控轨迹,注入口同步调控负物质剂量。
虚无环境不存在时空标尺,没有稳定引力场,没有实体参照系,也没有固定时空坐标。
锚定需要以已知时空坐标标定目标,而当前缺乏任何可依托的时空基准,更关键的是,这里的“能量特征”存在严格的“衰减律”。
即便成功标记某一位置的能量特征,它也只能稳定存在0.7个万象能量单位,之后就会被四处游荡的混沌粒子逐步“稀释”,最终变得模糊不可识别。
所以“无法锚定”从不是“不能标记能量特征”,而是“标记会过期失效”,必须靠设备实时捕捉、持续刷新特征数据。
也正因如此,“跃迁轨迹”没法一次性设定,只能跟着实时刷新的能量特征同步更新,否则就会跟着失效的标记偏离方向,只能随舰体能量轨迹同步延伸通道。
对此,林轩和白渊客暂时还没有找到锚定具体时空位置的方法,这直接关系到二人能否带着华夏舰队走出能量逆冲乱流带的成败。
而眼下,试航全程只能靠“感知-调能-稳效应”,让快子隧穿通道顺着隧穿效应自然稳定显现,客观上无法锚定任何固定位置,舰体走哪,通道也就随哪延伸。
各方面条件调试就绪、参数复核无误后,第二次实验舰试航正式启动。
林轩盯着主控台,左手轻贴万象共鸣仪水晶柱感知能量波动,右手悬在操控面板上方:“Rob1号,按预设参数启动引擎,先注入星核源晶能量、调控负物质稳流,航速从0.3倍光速逐步提升,实时同步“一星十二卫”能量组网数据,重点捕捉快子隧穿效应信号,无法锚定起点,只能按当前能量特征标定航行基准。”
实验舰引擎再次亮起银白光,航速先稳定在0.5倍光速。
8个量子尺寸传感器持续捕捉数据,12块辅晶与主晶联动分配能量,16个负物质注入口精准控量,快子发生器同步发射快子。
下一秒,快子隧穿效应正式触发,通道也随之显现。
倒悬螺旋漏斗状的能量入口跳动着负色光谱,内壁亿万根快子凝聚弦以超光速缠绕滑动,裹挟着能量尖啸;那片流动而泛着镜面光泽的能量膜上,清晰映出实验舰后续的残影。
实验舰能量场刚触碰到通道,负物质场便悄然裹住舰体,牵引着它朝通道下游“坠落”,没有固定目标方向,因无法锚定,只能随引擎能量输出与快子轨迹,‘打哪指哪’推进。
也正是快子隧穿效应与通道稳定存续的瞬间,航速不再稳步攀升,而是陡然提升,一下突破至2.3倍光速。
全程多晶按航速动态适配能量输出,快子轨迹始终规整,通道顺着舰体能量轨迹实时延伸,场强平稳,再也没像上次那样时强时弱。
可试航的隧穿进行到第3秒,通道边缘还是出现了轻微扭曲,实验舰表层金属的原子能量场,也开始与快子凝聚弦发生微弱抵触。
“得,原子干扰这坎儿还是没过去!”林轩盯着屏幕上蹦跶的干扰波纹,语气一下子沉了,“实验舰那金属原子,自带的频率跟快子的能量振动压根对不上卯,直接整出个能量抵触的破屏障!这破玩意儿没明着拦快子,可把人家凝聚弦的规矩全搅乱了,隧穿效应跟着瞎晃,通道可不就拧巴了嘛!”
话音刚落,监测屏上的扭曲幅度又大了几分,快子凝聚弦的光泽也开始变暗。
林轩也不犹豫,俩眼一闭,念力“噌”地就加上了,量子态意识流跟道没影的能量波似的,“嗖”一下就钻透隧穿通道那层屏障,直接连上实验舰的核心:“得了,别瞎折腾了!立马停了隧穿效应,把多晶能量组网关了,照着现在舰体的能量劲儿,把返航的道标出来!没法锁定指挥中心搁哪儿,只能跟着这能量味儿‘顺道往回蹭’,先把舰体原子的能量场稳住是正经,别让那干扰再闹大了!”
意识指令无延迟落地,实验舰即刻响应,快子发生器逐步断能,能量组网同步关停,舰体原子能量场迅速进入稳控模式。
同时,12块辅晶率先降低能量输出,主晶随之收束能量,隧穿效应逐渐减弱,通道也慢慢淡成一道光痕,最终被虚无吞噬。
实验舰在负质量场的辅助下调整方向,舰体表层的能量抵触痕迹逐渐消退,稳稳朝着指挥中心能量特征的方向“窜”去,全程无法锚定任何位置,仅能靠能量特征指引。
一番调试后,林轩敲定方案,对着主控台开口:“Rob1号,调度3台“晶核适配型”智能机器人,按参数在实验舰引擎周边加装动态频率屏障,全程同步原子频率监测数据,无法锚定固定安装坐标,只能按引擎能量节点精准对接。”
指令刚落,3台银灰色机器人便携着星核源晶基料与频率调节组件,灵活穿梭进引擎舱。
1号机器人负责定位,机械臂末端的量子探测器紧贴引擎外壁,因无法锚定固定位置坐标,只能通过引擎能量节点分布,实时标注屏障安装的精准区域。
2号机器人紧随其后,将混有晶核碎末的屏障基料均匀铺开,同时启动高频压合装置,让基料与引擎表层能量场初步适配。
3号机器人则扛着频率调节器,逐段校准屏障参数,确保其能实时同步快子振动频率,避免与舰体金属原子形成抵触。
整个过程中,3台机器人联动紧密,数据实时回传至主控台,林轩盯着屏上稳定跳动的参数,指尖偶尔微调指令。
没过多久,一层泛着淡蓝光晕的动态频率屏障便完整裹住了引擎,屏障表面还在随预设频率轻轻波动,像给引擎罩上了一层“能量缓冲膜”。
第三次试航正式启动,林轩沉声下令:“Rob1号,按新方案启动引擎,重点监测动态频率屏障的同步数据,优先保障快子与舰体原子频率适配,航行全程只能‘打哪指哪’,客观上无法锚定任何起点与目标。”
实验舰引擎再度亮起银白光,航速先稳定在0.5倍光速,3台智能机器人此前加装的动态频率屏障,率先进入工作状态。
表层淡蓝光晕逐渐变强,内置的量子探测器实时捕捉快子振动频率与舰体金属原子频率,瞬间完成参数比对与调节。
紧接着,快子隧穿效应顺利触发,通道同步显现。
倒悬螺旋状的能量入口跳动着稳定的负色光谱,快子凝聚弦按既定轨迹超光速缠绕,再也没出现此前的紊乱。
而那层动态频率屏障,正按“同频粒子不相撞”的原理持续运作,既隔绝了原子干扰,又让快子能顺畅穿过屏障,裹着实验舰朝通道下游“坠落”,依旧无固定目标,核心是无法锚定,只能随引擎能量输出与快子轨迹推进,舰体行至何处,通道便延伸至何处。
通道那片泛着镜面光泽的能量膜,全程平稳无扭曲,映出的舰体残影也始终清晰。
林轩“啪”地一拍操作台,声音里透着股子按捺不住的兴奋:“成了!全域能量组网+动态频率屏障+效应自适应联动,这套活儿总算把实验舰试航的坎儿迈过去了!隧穿效应能稳稳当当触发,通道还能跟着舰体随时往外延、跟效应同步冒出来,就是眼下还没法钉死任何位置,有点儿美中不足!”
这次成功的一大关键之处,在于动态频率屏障的稳定运作,它的核心逻辑是“同频适配+双重防护”。
内置的频率感应线圈能瞬间捕捉快子与实验舰金属原子的实时频率,同步传给力场发生器。
发生器随即生成适配屏障,按“同频粒子不相撞”原理隔绝两者的能量抵触,从根源避免快子与舰体产生干扰、打乱隧穿效应。
屏障外层的阻隔膜,还掺有星核源晶微粉,可主动吸附渗入的混沌粒子,不让其触碰快子凝聚弦。
双重保障之下,实验舰试航全程顺畅,隧穿效应稳定存续,通道随效应同步显现,入口的负色光谱、内壁的快子凝聚弦,以及那片泛着镜面光泽的能量膜,始终规整无紊乱,没再出现此前的扭曲或模糊。
舰体的能量轨迹虽平稳可控,可没过多久,新的危机便骤然浮现。
能量逆冲乱流带核心区本就是片无星辰、无实体天体的宇宙虚无,且无时空概念,“位置”与“先后”只能靠能量特征标定,这里随处漂浮着混沌能量团,穿梭着游离高能粒子流,还有随机生成的临时能量结节,像一道道隐匿的要命障碍,不断撞击实验舰的能量护盾,甚至有部分渗入屏障缝隙,干扰快子凝聚弦的稳定性,为隧穿带来极大风险。
这虚无中无处不在的混沌能量与游离高能粒子,成了新的死结。
37.2 单舰技术突破:定位、预警与能耗的系统优化
林轩盯着监测屏上持续跳红的干扰预警,指尖在操控面板上快速划过,确认舰体能量场暂无溃损后,双目微阖,念力悄然加持,量子态意识流瞬间穿透通道屏障,直连实验舰核心。
林轩果断下达指令:“终止当前隧穿实验,关闭快子发生器,启动应急返航程序;优先将动态频率屏障与外层护盾联动,按刚才记录的‘指挥中心能量特征’标定安全轨迹,无法锚定具体返航点,只能跟着能量特征,避开混沌能量团密集区,稳步返航!”
指令无延迟落地,实验舰即刻响应,与此同时,林轩已点开万象共鸣仪的参数界面,紧盯着跳动的数据,眉头却始终没有舒展。
他清楚,这次遇阻暴露了关键问题,此前只解决了“舰体与隧穿效应”的适配,却忽略了“虚无环境与跃迁轨迹”的标定。
若想让实验舰真正完成“从起点到目标”的真实跃迁试航,靠常规的能量监测根本不够,必须借助万象共鸣仪搭建“导航框架”。
思路逐渐清晰,万象共鸣仪的核心,是锁定两个“能量基准特征”,而非“能量锚点”,本质是因无法锚定具体位置,只能靠能量特征替代定位。
“跃迁起始能量基准” ,以实验舰启动隧穿时的“特定频段时空粒子稳定衰变信号”为核心,叠加周边区域的能量密度分布规律,形成唯一的能量标识,无任何位置属性可锚定,仅能作为航行初始能量参照。
“跃迁推进能量基准” ,则通过远程探测设备捕捉前方区域的“安全能量特征”,如无混沌粒子、低干扰的能量区,用同样的逻辑标定,确保两者在无时空概念的虚无中,能靠能量特征指引舰体“打哪指哪”,而非锚定具体位置。
更关键的是,两个能量基准标定后,还要让万象共鸣仪联动探测设备,实时扫描两者间的区域,将混沌能量团、游离高能粒子流、临时能量结节的能量特征逐一标记,生成“安全能量轨迹”。
舰体无法锚定轨迹上的任何点,仅需顺着这一轨迹的能量特征推进,“打哪指哪”时便自动避开所有障碍能量区,从根源解决这次遭遇的环境干扰问题。
试航再度启动,实验舰缓缓驶向虚无,引擎按预设参数启动,先将航速稳定在0.5倍光速。
待各项数据平稳,快子发生器按适配密度发射快子,隧穿效应准时触发,通道随快子隧穿效应自然显现,舰体朝“安全能量轨迹”的方向推进,因无法锚定任何位置,只能靠能量特征指引。
环形能量涡旋在舰首前方展开,边缘流动着暗紫色的负色光带,无数快子凝聚弦如银线般在涡旋内壁交织缠绕,随超光速运动拉出淡蓝色尾迹,那层泛着冷光的能量镜面清晰映出实验舰后续驶出的残影。
实验舰能量场刚触碰到通道,表层金属便出现轻微老化痕迹,时间像被拧干般流速放缓,负质量场也悄然裹住舰体,牵引着它朝通道下游“坠落”,始终顺着“安全能量轨迹”推进,但无法锚定固定目标位置。
也正是通道稳定存续、舰体顺利“入隧”的瞬间,快子隧穿效应突然强化,通道内壁的快子凝聚弦骤然加密,以超光速牵引舰体动能。
航速不再梯度攀升,而是借快子隧穿效应之力,从0.5倍光速猛地跃升至2.3倍光速,引擎仅需微调适配能量,无需满功率运转,全程与隧穿效应同频共振。
舰体周围的隧穿通道仅随快子隧穿效应存在,没有固定形态,只在实验舰前方实时生成,因无法锚定任何位置,只能让舰体“打哪指哪”,快子凝聚弦便先一步铺就能量轨道,环形涡旋与暗紫色光带随之展开,像为舰体开辟出一条转瞬即逝的“能量甬道” 。
通道紧紧贴着舰体延伸,舰首破开虚无,通道便向前推进一分。
舰体过后,场强迅速衰减,快子凝聚弦快速消散,光带与镜面也随之淡去,不留一丝痕迹,仿佛从未出现过。
此前试航中,混沌能量团与游离高能粒子的突发撞击,暴露出两大核心隐患。
一是锚点定位抗干扰能力不足,易受环境影响失效,导致通道偏航。
二是障碍预警时效滞后,跟不上跃迁速度,即便察觉风险也来不及规避。
这两个问题不解决,真实跃迁始终是险棋,必须从定位逻辑与探测体系两方面同步突破。
隧穿途中,林轩双目微阖,念力骤然加持,量子态意识流如无形能量丝,穿透通道场强屏障,锚定实验舰主控核心,直接传递调整指令:“启动定位算法宏观优化,搭建‘载体-信号’耦合框架,重新生成锚点定位程序,同步模拟全域混沌干扰信号注入,实时验证抗干扰效果,确保调整不影响当前隧穿稳定性。”
意识流指令无延迟落地,实验舰系统即刻响应执行,各项定位参数在主控台同步跳动,调整过程平稳推进,未对通道轨迹造成丝毫扰动。
此前单独传输的时空粒子信号,因能量特征单一,被混沌干扰覆盖后瞬间紊乱,锚点标记直接模糊。
而耦合后的复合信号,以“时空粒子稳定衰变信号”为核心载体,叠加区域能量密度规律,形成唯一能量标识,仅轻微波动,锚点始终稳在预设坐标,还能实时修正微小偏移。
从科学原理看,正是复合信号的多元能量特征,抵御了单一干扰,通道偏航的核心问题就此解决。
“修正偏航那套总算稳住了!下一步就得啃预警时效这块硬骨头。必须提前把实验舰开足马力跑的时候,短时间内要撞上的那些障碍,它们的能量味儿给锁定住!不然啊,该撞还是躲不开,纯属白忙活!”
林轩盯着屏上航行数据,继续下达指令,“常规探测信号超不过光速,跟不上跃迁节奏,切换探测介质为快子,同步启动探测体系参数统筹调整。”
从原理来讲,快子的超光速特性能匹配跃迁速度,“超势垒特性”还可穿透轻微混沌团,无需换算时空距离,直接传回障碍特征,根源解决时效问题。
紧接着,林轩双目微阖,念力骤然加持,量子态意识流如一道无形的能量波,穿透隧穿通道的场强屏障,锚定实验舰主控核心。
两台闲置快子发生器的核心探测模块,瞬间与万象共鸣仪信号接收端完成全域串联。
探测用快子频率同步偏移,与引擎跃迁用快子精准错开0.1x101?hz,借频率差隔绝干扰。
探测模块内自动植入“扇形能量扫描”逻辑,随即按设定发射3组快子信号。
一组覆盖“当前推进方向0.5个万象能量单位推进域”,另两组分别覆盖左右各0.1个万象能量单位推进域,全方位探测网即刻成型。
一旦快子触碰到障碍并反弹,便直接联动万象共鸣仪,捕捉反弹信号的能量特征以标定相对能量坐标,同步向舰体传输快子轨迹调整指令,全程无需依赖时空概念换算。
整套调整在意识流驱动下无半分延迟,实验舰各项参数平稳跳动,未对隧穿通道的稳定性造成丝毫扰动。
系统快速响应调整,随后进行3倍光速跃迁场景验证。
实验舰沿预设能量轨迹推进,探测模块按标定的能量间隔发射快子信号。
“0.5个能量推进域”外的虚拟混沌能量团被信号触达后,反弹信号携带着障碍的能量特征,仅用0.6个“万象能量单位”便传回万象共鸣仪。
既覆盖了预设的0.5个“万象能量单位”预警窗口,还多留0.1个“万象能量单位”冗余。
主控台屏上瞬间弹出障碍的相对能量坐标,引擎随即依据万象共鸣仪的能量偏差数据,自动生成快子轨迹调整方案,无需依赖任何时空距离换算,完全能应对无时空概念环境下的突发障碍,预警时效的面上问题看似也解决了。
可就在林轩准备在当前隧穿实验中,整合“耦合定位+快子预警”系统、验证完整跃迁流程时,Rob1号突然弹出能源消耗预警,电子音带着明显的警示意味:“当前系统整合后,实验舰单次跃迁能耗较此前提升23%,若后续全舰队同步跃迁,所需能量超出当前单次储备量18%;且预警模块持续运转时,会额外消耗星核源晶主晶功率,可能导致引擎快子轨迹调控精度下降,隧穿效应稳定性减弱,通道随效应显现时易出现波动。”
林轩盯着能耗数据沉默片刻,指尖轻敲控制台,双目微阖,念力加持下,量子态意识流直接对接隧穿中的实验舰核心,以指令定下调整方向:“从面上优化能耗与运行逻辑,一方面调整预警模块扫描模式,避免全时高耗;另一方面重构多晶能量分配框架,确保核心系统优先供能,把总能耗压回储备范围,不影响当前隧穿稳定性。”
意识流指令无延迟落地,实验舰系统即刻推进具体调整。
预警模块先执行1次全功率补扫,精准锁定“0.5个万象能量单位推进域”内所有障碍的能量特征,同步更新最优能量轨迹。
后续扫描模式切换为间歇式,每0.3个万象能量单位运行1次,且仅维持基础探测功率,经测算可降低30%的预警模块能耗。
能量分配层面也同步优化,多晶能量组网逻辑重构,星核源晶主晶能量优先供给引擎快子轨迹调控与耦合定位系统,保障隧穿效应核心参数稳定。
预警模块所需能耗,由3块闲置辅晶专属承担,与主晶供能链路完全隔离,杜绝能量抢占问题,最终实现总能耗较系统整合初期的预估值,初步压缩至储备范围内。
当前隧穿实验中的完整跃迁验证随即推进,林轩目光紧锁定主控台的实验舰实时能量画面,量子态意识流再次精准锚定舰体核心,下达深入推进指令:“按目标航速推进,同步保障耦合定位、快子预警两大系统协同运转,实时回传核心能量数据,确保验证流程完整。”
指令传达后,实验舰系统快速响应,具体参数同步显现在主控台:引擎功率逐步适配提升,耦合定位系统稳定锁定预设能量锚点,无任何偏移;快子预警模块按既定间歇扫描机制启动,此前补扫获取的3处障碍能量特征已录入系统,最优能量轨迹也完成最终更新,为后续提速与跃迁推进做好准备。
Rob1号随即播报:“系统响应正常,引擎功率正实时微调,当前航速2.3倍光速;耦合定位锚点保持稳定,无偏移;预警模块补扫已完成,成功锁定3处障碍能量特征,最优能量轨迹同步更新完毕。”
此时,量子尺寸传感器实时捕捉航速与舰体能量特征,多晶同步适配能量输出,快子发生器按密度发射快子,隧穿效应持续强化,快子隧穿通道随效应同步延伸。
暗紫色的负色光带沿舰体周身流转,快子凝聚弦如银线般在通道内壁超光速交织缠绕,虽无实体声响,能量波动却带着清晰的震颤感。
整个通道像一层泛着冷光的液态镜面,将时间切片完整映现。
负质量场始终稳稳托住舰体,顺着通道向前推进。
跃迁过程中,预警模块每0.3个万象能量单位进行一次基础扫描。
就在“0.35个万象能量单位推进域”内突然出现一团微量混沌粒子流时,快子探测信号瞬间击中目标,反弹信号仅用0.4个万象能量单位便传回,系统立刻微调引擎快子轨迹,多晶同步补充能量,通道随效应实时适配,始终牢牢裹住实验舰,未出现半分扭曲。
耦合定位系统也持续稳定,锚点标记从未模糊,实验舰始终沿最优轨迹推进。
实验舰顺利抵达目标能量锚点时,隧穿效应缓缓减弱,通道也随之消散。
Rob1号同步播报最终数据:“实验舰当前隧穿实验中,全流程跃迁验证完成,定位偏差0,未超出锚点能量特征覆盖范围;预警响应平均耗时0.42个万象能量单位,成功规避4处障碍;隧穿效应稳定时长12个万象能量单位,通道随效应显现时无波动;总能耗较系统整合初降低12%,未超出能量储备量,所有参数均达标!”
37.3 引擎定型与舰队协同跃迁实验的成功
林轩面露喜色,伸手触碰万象共鸣仪的水晶柱,指尖传来稳定的能量震颤,仿佛在呼应他连日来的反复调试。
从最初实验舰试航时隧穿效应紊乱、通道转瞬即乱,到解决航速适配与抗扰难题,再到攻克定位偏航与预警时效的困境,每一步都要靠实验舰反复试航、捕捉效应,如今总算让快子负物质混合引擎,真正具备了支撑实验舰在无时空概念的乱流带核心区,稳定触发隧穿效应、让通道随效应显现的能力,也为后续全舰队跃迁打下了基础。
实验舰的快子负物质混合引擎终于迎来首次完全意义上的试航成功,从耦合定位零偏差,到快子预警响应时效稳定在0.4个万象能量单位内,再到总能耗控制在储备阈值内,所有核心参数均达标,标志着引擎脱离“调试验证”阶段,迈入优化定型的关键期。
此后几十次优化试航里,林轩重点针对现有系统做“精修打磨”。
在能量分配上,进一步细化“一星十二卫”组网的响应逻辑,将主晶与12块辅晶的能量切换延迟,从量子级再压缩30%,避免航速骤变时出现细微能量断层。
在抗扰能力上,升级动态频率屏障的星核源晶微粉配比,从原有的1.2%提升至1.8%,让屏障吸附混沌粒子的效率翻倍,同时不影响快子穿透速度。
在预警系统上,优化间歇扫描的“补扫触发机制”,当探测到混沌能量团密度超阈值时,自动临时缩短扫描间隔至0.2个万象能量单位,既不额外增加能耗,又能提升高危区域的预警精度。
除此之外,林轩还针对引擎与舰体的适配性做了调整。
重新校准8个量子尺寸传感器的安装角度,让其捕捉航速与舰体能量特征的误差率降至0.01%。
微调16个负物质注入口的流量控制精度,确保负物质中和阈值与航速、能耗的匹配延迟,控制在0.05个万象能量单位内,彻底杜绝“中和不足”或“过度湮灭”的隐患。
经过这一系列针对性优化,快子负物质混合引擎的稳定性、适配性与抗扰性均大幅加强,各项参数在不同航速、不同虚无环境下,均能保持最优表现,引擎最终定型。
300个万象日的昼夜赶工后,57艘战舰的快子负物质混合引擎全部换装完毕。
从“一星十二卫”组网的能量分配精度,到快子预警模块的间歇扫描效率,再到动态频率屏障的原子适配灵敏度,经几十次优化试航打磨,每一项参数都稳定在最优区间。
只是全舰队要在无时空概念的乱流带核心区协同跃迁,比单舰试航的“防丢失”难度翻了数倍。
57艘战舰若无法统一管控,不仅会因能量流干扰各自偏离轨迹,还可能因锚点错乱碰撞,最终集体丢失在虚无中。
对此,林轩早已强化了管控体系。
他以自身的“纠缠态量子核心”为枢纽,像织网般与其余56艘辅舰的量子模块完成全域串联,形成“一核多支”的意识操控网络。
此时他的念力不再是“单舰指挥”,而是能同步感知每一艘辅舰的引擎功率、快子密度与能量轨迹,哪怕某艘辅舰的快子预警模块捕捉到微小障碍,信号也会先传至意识网络,再经他瞬间统筹,同步下达“调整轨迹”“补充能量”的指令,全舰队如同一个整体般灵活响应。
快子跟踪技术也随之升级为“舰队级快子组网跟踪”。
华夏号作为领航舰,会发射一束高功率“主快子标记波”,56艘辅舰则各自发射“副标记波”,主、副波按固定频率共振,形成覆盖全舰队的“快子标记网”。
一旦某艘辅舰偏离舰队能量轨迹,主标记波会立刻捕捉到偏差,副标记波同步反弹数据,经意识网络快速运算后,精准修正该舰的参数,既避免单舰丢失,又保障舰队整体航向统一。
舰队级“防丢失”的核心难点,是“多舰协同下的定位同步”与“干扰分散后的管控效率”。
“一核多支”的意识操控网络,依托量子纠缠的“非局域性”,实现了57艘战舰的“意识互联”,跳过了常规舰队“领航舰-辅舰”的信号传输延迟,解决了“管控效率低”的问题。
舰队级快子标记网,则利用快子“超光速共振”的特性,让全舰队的能量轨迹形成“统一参照”,即便无时空坐标,也能通过主、副标记波的共振状态,锁定每一艘战舰的相对位置,从根源杜绝了舰队集体或单舰丢失的风险,确保全舰队始终掌控在林轩的意识指挥中。
林轩站在华夏号旗舰指挥舱的舱门前,望着舱内穹顶状万象共鸣仪透出的淡蓝光晕,连日来的紧绷彻底消散,兴奋之情全然溢于言表,连眼底都亮着藏不住的光。
这是林轩首次亲自登上旗舰,率领整个华夏舰队开展快子隧穿与超光速跃迁实战演练,不再是此前隔着监视器、仅靠量子态意识流远程感知。
指尖触到舰体的金属冷意,伴着晶核传来的微弱能量震颤,竟让他涌起几分久违的紧张。
指挥舱中央的主控台与实验舰截然不同,全息屏呈环形包裹驾驶位,万象共鸣仪的水晶柱升级为半透明穹顶状,正下方就是快子发生器的核心能量接口。
林轩坐进驾驶位,念力率先铺开,量子态意识流不再是“穿透屏障远程对接”,而是直接与华夏号的核心系统融为一体。
仿佛整艘旗舰成了他的“延伸躯体”,12块辅晶的能量流转、8个量子传感器的实时数据、16个负物质注入口的剂量波动,都像血液流动般清晰地映在意识里,连引擎舱内动态频率屏障的蓝光震颤,都能透过意识流感知到具体的频率数值。
与此同时,他的量子态意识流如同一张无形的能量网,从华夏号核心向外辐射,瞬间与其余56艘战舰的主控系统完成全域串联,实现全舰队统一操控。
每一艘辅舰的“一星十二卫”能量组网状态、快子预警模块的扫描进度、动态频率屏障的适配参数,都实时汇聚到他的意识中,如同指挥自己的手足般灵活可控。
航速微调、能量分配、障碍规避,意识指令一触即达,全舰队形成一个紧密联动的整体,同步进入跃迁预备状态。
“Rob1号,全舰队进入跃迁预备序列,华夏号作为领航舰,按定型参数启动快子负物质混合引擎,同步联动各舰能量锚点。”
林轩的声音比以往更沉,右手轻按启动键的瞬间,穹顶状水晶柱率先亮起淡蓝光,指挥舱内的重力场悄然调整,白渊客的金芒则慢悠悠飘到全息屏旁,不像林轩这般紧绷,反倒透着几分高维文明过来人的平淡。
Rob1号的回应随即传来:“收到!全舰队进入跃迁预备序列,华夏号担任领航舰,快子负物质混合引擎按定型参数启动,各舰能量锚点同步联动,状态实时反馈。”
引擎启动的嗡鸣没有实验舰那般刺耳,而是转化为一种低频的能量震颤,顺着驾驶位传导至林轩全身,仿佛与他的心跳渐渐同频。环形全息屏上,57艘战舰的能量坐标依次亮起,像一串沿安全轨迹排布的星辰。
华夏号尾部的银白光逐渐炽盛,航速稳步攀升至0.5倍光速时,林轩双目微阖,念力骤然加持。
量子态意识流一边深度嵌入华夏号核心,实时调控12块辅晶与主晶的联动供能节奏,确保能量输出无断层,一边同步维系着与56艘辅舰的全域串联,校准各舰能量锚点。
同时抬手对主控台下令:“Rob1号,按定型参数启动快子发生器,同步调控16个负物质注入口剂量,8个量子传感器实时回传航速与快子密度数据,保障供能-负物质-快子密度适配。”
指令落地仅0.1个万象能量单位,Rob1号的电子音便精准播报:“报告,华夏号快子发生器已按适配密度发射快子,‘一星十二卫’组网供能稳定,负物质注量与当前航速、能耗匹配,8个量子传感器数据无异常;56艘辅舰同步启动快子发生器,能量锚点对齐,快子隧穿效应已自然触发,通道初步显现。”
听到“快子隧穿效应自然触发”的瞬间,林轩立刻将视线转移到华夏号舷窗之外。
此前仅靠监视器或远程意识流感知的隧穿通道,此刻正真切地在舰首成型。
倒悬的螺旋漏斗状光体缓缓撑开,内壁缠绕着银白快子丝,泛着液态镜面般的光泽,边缘还跳动着几不可见的负色光谱。
还没等他看清通道内壁的能量纹路,通讯频道里便传来各舰的接连报告,林轩猛地抬眼扫向舷窗外整片编队。
只见华夏号身旁,56艘战舰的舰首竟先后亮起相似的银白光晕,每一道光晕都循着“星核源晶定频、负物质稳流”的规律,各自撑起专属的隧穿通道。
这些通道直径虽略有差异,却都保持着螺旋漏斗形态,沿着57艘战舰的既定航线依次排开,像一条条银白“光轨”稳稳锚定虚空,彼此间的能量场互不干扰,连快子隧穿时的损耗率,都稳定在之前敲定的0.02%左右。
“所有战舰隧穿通道适配正常,星核源晶频率偏差≤0.0005hz,负物质配比1.2:8.8无波动!”Rob1号的电子音同步传来,林轩望着这57道并行的光轨,指尖不自觉攥紧。
这不仅是效应的自然触发,更意味着华夏舰队已真正掌握了快子隧穿通道的规模化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