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 从原理初探到整体适配
还好这阵子没白忙活,总算搞明白星核源晶才是让俩玩意儿平衡的关键,它内部的晶格能管住快子,不让它瞎跑,还能往外放能量,刚好补负物质消耗的劲儿,这三样凑一块儿能形成稳定的循环,快子和负物质总算不打架、能好好配合了,实验也总算往前迈了一大步,进入新阶段了。
但这平衡也太不禁折腾了,稍微调点参数、把星核源晶挪个一丁点儿,快子立马跑偏,负物质也立刻炸毛,根本没法装到实际设备上用,所以接下来首要的事,就是搞清楚这平衡到底能承受多大变动,再想辙把它弄结实点。
背后的逻辑很清晰,星核源晶“微型棱镜”晶格会通过折射效应,为快子提供稳定运动通道,就像给狂奔的快子铺了条精准的“水晶轨道”,哪怕它超光速运行时惯性极大,也没法脱离轨道偏移。
同时释放的能量能精准匹配负物质的吸收消耗,避免其失衡消散,最终让快子与负物质从对抗转为协同,达成动态平衡。
林轩盯着全息屏上闪着的“平衡稳定”那抹绿,长出一口气,这几天绷着的弦总算松快了点:“可算从‘瞎摸关键点’熬到‘门儿清原理’了!往后不用再瞎试瞎撞,省老鼻子功夫了!”
之后的日子,林轩不再盲目试错,而是一门心思围着这节星核源晶钻研,耐心寻找破解平衡脆弱性的关键。
他让ROB1号调出此前一周的实验数据,按“晶格位置-频率-快子轨迹偏差-负物质能量值”分类排序,逐行对比关联,越看眉头皱得越紧:“这平衡也太不禁折腾了吧?稍微动一丁点儿就乱套,往后没法往战舰上安、没法真刀真枪用,那咱这研究不白忙活了吗?还有啥劲儿啊!”
他试着让ROB1号用高精度机械臂挪动星核源晶,特意叮嘱:“移动精度0.001毫米/步,每动一步停3秒,同步监测快子与负物质状态。”
“收到,机械臂精度校准完毕,移动开始。”ROB1号的机械臂轻轻夹住晶源边缘,刚挪动0.01毫米,全息屏上的画面就变了。
原本笔直的快子轨迹瞬间歪了0.3毫米,尾迹变得像被拉扯的银线,紊乱不堪;而负物质雾团也开始微微膨胀,边缘泛起暗紫色的躁动光纹,像随时要“炸毛”。
“好家伙,才0.01毫米就不行了?”林轩咋舌,赶紧下令:“立刻挪回原位,偏差控制在0.001毫米内!”
待晶源归位,他又让ROB1号调整晶格频率,同样按极小幅度微调:“从1.7×101?Hz开始,每次上调0.001赫兹,实时监测负物质状态。”
结果刚偏差0.002赫兹,负物质雾团就直接开始变淡,原本浓郁的暗紫色慢慢透了光,几秒钟就消散了大半,屏幕上立刻弹出“负物质能量失衡,剩余能量32%”的红色警告。
“这敏感阈值也太离谱了!”林轩又急又无奈,盯着实验舱里的星核源晶,那团流转着幽蓝光泽的晶体,对外部能量波动的反应精度已达纳焦级,哪怕是空气分子的轻微碰撞,都会引发其内部能量场的紊乱。
林轩心里琢磨:“机械臂再高精度,也没法把控这么细微的实时调整,看来只能靠‘量子微控校准系统’了。”
所谓量子微控校准,核心是借助量子叠加态特性,让校准探针同时覆盖星核源晶周边数十个能量节点,无需像机械臂那样“逐个定位调整”。
再通过量子纠缠效应,将探针捕捉到的能量紊乱信号实时同步至主控端,延迟压缩到皮秒级,刚好能跟上星核源晶瞬息万变的能量波动,实现“紊乱即校准”的精准操控,这是传统机械精度根本无法企及的技术逻辑。
当然,这也算不上什么顶尖科技,早在二级高等宇宙文明阶段,林轩就已经把量子科技的门道给摸得门儿清。
此时实验取得核心进展之二,精准测定出快子-负物质-星核源晶协同体系的“敏感阈值参数”,科研从“掌握稳定原理”推进到“摸清稳定边界”阶段。
其科学原理是,星核源晶的晶格折射效应、能量释放频率,与快子的惯性参数、负物质的能量吸收阈值之间,存在“量子级适配关系”,这种关系对外部变量的耐受度极低。
晶格位置偏差会改变折射角度,无法再抵消快子惯性,导致轨迹偏移;晶格频率偏差则会打破与负物质的能量匹配,无法及时补给损耗,引发负物质失衡。
此次测定的具体阈值为“晶格位置偏差≤0.001毫米、晶格频率偏差≤0.001赫兹”,这一进展的意义在于,明确了协同体系稳定的“安全边界”,既避免后续研究陷入“无边界试错”的困境,也为后续针对性解决“平衡脆弱性”问题提供了精准的参数依据,让科研方向更具针对性。
没办法,他只能启动量子微控校准系统,通过纳米级量子探针精准牵引星核源晶,像呵护易碎的琉璃般一点点微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