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 突破契机:暗物质晶体实验的“主动控熵”
八阶修炼取得阶段性成果的转机,出现在2928年初夏的暗物质晶体实验中。
彼时艾丽娅团队为优化反制装置的护盾涂层,急需在暗物质晶体内部实现“可控熵动”,通过让晶体粒子在有序与紊乱间动态切换,提升涂层对抗超力场冲击的抗损耗性能。
这是林轩突破八阶后,首次将“四力共振”逻辑从修炼场景延伸至实战应用,对他而言,既是技术验证,更是突破自身能力边界的关键尝试。
实验当天,华夏号科研舱内,高能反应炉的舱门缓缓闭合,淡紫色的暗物质晶体被机械臂稳稳固定在反应炉中心。
艾丽娅盯着监测屏上的晶体结构三维模型,指尖在参数面板上反复滑动确认,抬头冲林轩喊道:“老林头儿,晶体各项基础状态都没问题,纯度够高,力场节律也稳,核心频率也跟咱们之前算的对得上,现在随时能启动能量注入!”
此时监测屏上清晰显示着关键数据:晶体纯度99.7%,弱核力衰变周期稳定在5.1×10?1?s,核心频率已精准同步至0.73×1022Hz,所有参数均符合实验预设标准,为后续念力调控晶体内部力场、实现“可控熵动”做好了准备。
林轩点点头,缓步走到反应炉观测窗前,双目微闭。
他的量子态意识流顺着反应炉的能量接口缓缓渗入,念力如被精准校准的强核力脉冲,顺着暗物质晶体特有的弱核力节律缠附其上。
这是他结合四力统一公式摸索出的“力场适配法”,通过让念力频率与晶体固有节律共振,最大程度减少念力与晶体的排斥反应,避免此前试错时“力场硬碰硬”导致的崩解问题。
“能量注入开始。”随着艾丽娅的指令,反应炉内泛起淡蓝色的能量光晕,核心频率的能量如溪流般缓缓渗入晶体。
起初一切顺利,监测屏上的“熵动可控度”稳定在40%,晶体粒子按预设轨迹有序振动。
可就在能量注入量达到60%时,意外突然发生,反应炉内壁的电磁线圈因持续高负荷运转,突发0.5秒的强电磁力脉冲,这股未被预判的额外能量瞬间冲击晶体,导致内部粒子当场偏离预设轨迹,像失控的星尘般四处飘散。
监测仪上的“熵动紊乱度”瞬间从12%飙升至78%,红色警报灯疯狂闪烁,晶体表面甚至泛起细碎的能量裂纹,若不及时干预,不出10秒就会彻底崩解。
艾丽娅猛地攥紧拳头,声音都发紧:“糟了!电磁力脉冲干扰粒子轨迹,快用强核力压回去!”
林轩的第一反应也是调动强核力,这是他过去应对力场紊乱的“本能操作”,可就在强核力即将凝聚的瞬间,八阶突破时“共振而非对抗”的核心逻辑突然在脑海中闪过。
当初在“银枢”中子星,正是放弃硬抗引力才实现力场平衡;突破八阶时,也是借四力共振才稳定100%熵动幅度。
如今面对粒子紊乱,难道还要重蹈“硬扛”的覆辙?
他当即收住即将释放的强核力,意识流迅速调整方向,不再试图拦截乱飘的粒子,反而借引力子为媒介,让念力顺着粒子飘移的方向延伸,就像当初在“银枢”中层跟着引力轨迹调整航向那样。
同时,他按四力公式快速计算出电磁力与弱核力的最优配比,用念力在晶体外围织了一层“弹性屏障”,屏障的弧度恰好与粒子飘移的切线方向重合,既不阻碍粒子运动,又能悄悄引导轨迹。
奇妙的一幕出现了,原本四处乱撞的粒子撞上电磁力屏障后,并未像预期中那样反弹溃散,反而顺着屏障的弧度缓缓绕行,就像被引力牵引的陨石般,在紊乱中渐渐浮现出规律。
不过半分钟,晶体表面的裂纹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愈合。
ROB1号的机械音适时响起,监测屏上同步跳出数据报告:“报告,暗物质晶体粒子紊乱度已从78%降至22%,熵动可控度达65%,超出实验预设目标35个百分点。经分析,指挥官通过‘引力子牵引粒子+电磁力构建弹性屏障’的方式,实现四力共振与熵动引导的深度融合,成功达成主动控熵效果,符合八阶‘控熵’高阶能力特征。”
艾丽娅看着屏幕上有序绕行的粒子轨迹,激动得拍响桌子,转头冲林轩赞叹:“老林头儿,ROB1号这数据一出来,咱算彻底摸清八阶控熵的门道了!你刚才那操作哪是单纯稳熵动啊,分明是用四力当纽带,让熵动跟着念力走。这主动引导的本事,比之前光稳定幅度强太多,往后反制装置的护盾涂层优化,可算有方向了!”
林轩收回目光,转头对艾丽娅笑了笑:“还真得亏这实验里的意外,不然也摸不透主动控熵的门道。以前是顺着熵动走,现在才算能牵着它的节奏走。”
他心里却还在琢磨刚才的手感,之前突破八阶时,稳住100%熵动幅度更像“顺水行舟”,只能跟着力场规律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