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邵,字孝则,博览诗书传记,喜欢品评人物。年轻时和舅舅陆绩齐名,而陆逊、张敦、卜静等人都稍逊一筹。(《吴录》记载:张敦,字叔方,卜静,字玄风,都是吴郡人。张敦品德度量深厚美好,清静淡泊,又擅长写文章。孙权担任车骑将军时,征召他为西曹掾,转任主簿,外任海昬县令,治理很有恩惠教化,三十二岁去世。卜静最终官至剡县令。)从州郡里有潜力的人才到各地人士,前来拜访见面,有的交谈议论后离开,有的结下深厚情谊后分别,他的名声流传开来,远近的人都称赞他。孙权把孙策的女儿嫁给了他。顾邵二十七岁时,从家中被起用为豫章太守。他刚到任就祭祀先贤徐孺子的坟墓,优待他的后代;禁止不合礼仪的过度祭祀活动。对资质好的小吏,就让他们去学习,挑选其中进步快的,提拔到重要职位,推举善举来教化百姓,良好的风气盛行。起初,钱唐人丁谞出身于行伍,阳羡人张秉出生于平民,乌程人吴粲、云阳人殷礼出身低微,顾邵都提拔他们并和他们交友,为他们树立声誉。张秉遭遇父母丧事,顾邵亲自为他穿上丧服系上孝带。顾邵要去豫章任职,出发已近在眼前,正赶上张秉生病,当时送行的有上百人,顾邵辞别宾客说:“张仲节生病了,苦于不能来告别,我遗憾见不到他,暂时回去和他诀别,各位稍等片刻。” 他留心关怀士人,只要是有才能的人都如此对待。丁谞官至典军中郎,张秉任云阳太守,殷礼任零陵太守。(殷礼的儿子殷基写的《通语》说:殷礼,字德嗣,小时候不喜欢玩耍,见识过人。年轻时担任郡吏,十九岁时,代理吴县丞。孙权称王,征召他为郎中。后来和张温一起出使蜀国,诸葛亮非常赞赏他。逐渐升迁到零陵太守,在任上去世。《文士传》说:殷礼的儿子殷基,担任无难督,因才学知名,着有《通语》几十篇。有三个儿子。殷巨,字元大,有才能器量,起初担任吴国偏将军,统领家族部曲,驻守夏口,吴国平定后,担任苍梧太守。小儿子殷佑,字庆元,担任吴郡太守。)吴粲任太子少傅。世人都认为顾邵善于识别人才。顾邵在豫章郡任职五年,在任上去世,他的儿子是顾谭、顾承。
顾谭,字子默,二十岁左右就和诸葛恪等人一起成为太子孙登的 “四友”,从中庶子转任辅正都尉。(陆机为顾谭写的传记中说:宣太子孙登正式成为东宫太子后,孙权正重视对太子的教导培养,精心挑选优秀人才在太子身边讲学。当时各地的杰出人才都聚集到东宫,太傅诸葛恪等人凭借才华出众压倒众人,而顾谭却以清晰的见识独一无二,特别受到推崇。连太尉范慎、谢景、羊徽这些人,虽然都以才秀闻名,却都排在顾谭之下。)赤乌年间,顾谭接替诸葛恪担任左节度。(《吴书》记载:顾谭刚到官府任职时,上奏陈述政事,孙权停下吃饭称赞他写得好,认为超过了徐详。他本性高尚正直,不刻意培养私人意气,有人因此对他有不满。但孙权赏识他的才能,对他待遇优厚,多次赏赐,还常常特意召见他。)每次审阅文书账簿,他从不用筹码计算,只用手指掐算,就能找出所有疑难错误,下属官吏因此都很佩服他。后来加授奉车都尉。薛综担任选曹尚书时,坚决把职位让给顾谭,说:“顾谭心思精细、做事周密,通晓道义、洞察细微,才能足以识别人才,品德也符合众人期望,实在不是我这样的愚臣能排在他前面的。” 后来顾谭果然接替薛综担任选曹尚书。祖父顾雍去世几个月后,顾谭被任命为太常,接替顾雍处理尚书台事务。
当时鲁王孙霸受到孙权的特别宠爱,地位和太子孙和不相上下。顾谭上奏说:“我听说治理国家的人,必须明确嫡庶的区别,区分尊卑的礼仪,让高低有差别,等级相差悬殊,这样才能产生骨肉亲情,断绝非分的觊觎之心。从前贾谊提出安定国家的计策,论述诸侯势力时认为,势力太重的诸侯,即使是亲属也必然会有叛逆的祸患;势力较轻的,即使关系疏远也必然能保全福禄。所以淮南王是汉文帝的亲弟弟,却不能长久享有封国,问题就出在势力太重;吴芮是关系疏远的臣子,却能在长沙传承爵位,原因就在于势力较轻。从前汉文帝让慎夫人和皇后同席而坐,袁盎把慎夫人的座位移开,文帝当时很生气,等到袁盎讲清上下礼仪,陈述了吕后制造人彘的教训后,文帝就高兴了,慎夫人也明白了其中道理。现在我所说的这些,没有任何偏私,实在是希望能让太子安定、让鲁王受益啊。” 从此孙霸和顾谭产生了矛盾。
当时长公主的丈夫卫将军全琮的儿子全寄是孙霸的门客,全寄向来品行不正,顾谭不肯接纳他。此前,顾谭的弟弟顾承和张休一起北征寿春,全琮当时担任大都督,和魏将王凌在芍陂交战,军队失利,魏兵乘胜攻占了五营将秦晃的军营,张休、顾承奋力反击,才阻止了魏军进攻。当时全琮的儿子全绪、全端也都担任将领,趁着敌军停止进攻,就出兵追击,王凌的军队因此撤退。后来论功行赏时,众人认为阻止敌军进攻的功劳大,击退敌军的功劳小,张休、顾承都被封为杂号将军,全绪、全端只得到偏裨职位。全寄父子更加怨恨,就一起诬陷顾谭。(《吴录》记载:全琮父子多次说芍陂之战中典军陈恂虚报张休、顾承的功劳,而张休、顾承和陈恂相互串通。张休因此被关进监狱,孙权因为顾谭的缘故,犹豫不决,想让顾谭认错后就释放张休。到了百官大会时,孙权问起这件事,顾谭不认错,还说:“陛下,这是谗言兴起了吧!”《江表传》记载:有关部门上奏说顾谭欺骗君王、大不敬,罪该处死。孙权因为顾雍的缘故,没有执行死刑,把他们都流放了。)顾谭因罪被流放到交州,在流放中发愤写作,着有《新言》二十篇,其中《知难篇》大概是用来哀悼自己的遭遇。被流放两年后,顾谭在交址去世,年仅四十二岁。
顾承,字子直,嘉禾年间和舅舅陆瑁一起被以礼征召。孙权给丞相顾雍写信说:“您的孙子子直,名声很好,等到见面后,发现比传闻的还要出色,我为您感到高兴。” 顾承被任命为骑都尉,统领羽林兵。后来担任吴郡西部都尉,和诸葛恪等人一起平定山越,单独获得八千精兵,返回后驻守章坑,被任命为昭义中郎将,入朝担任侍中。芍陂之战后,被任命为奋威将军,外出兼任京下督。几年后,和哥哥顾谭、张休等人一起被流放到交州,三十七岁时去世。
诸葛瑾,字子瑜,是琅邪郡阳都县人。(《吴书》记载:他的先祖本姓葛,原是琅邪郡诸县人,后来迁移到阳都县。阳都县原本就有姓葛的人,当时的人就称他们为 “诸葛”,于是就用诸葛作为姓氏。诸葛瑾年轻时到京城游学,研习《毛诗》《尚书》《左氏春秋》。遭遇母亲去世,服丧期间极尽孝道,侍奉继母恭敬谨慎,很符合为人子女的准则。《风俗通》记载:葛婴是陈涉的将军,有功却被诛杀,汉文帝追记他的功劳,封他的孙子为诸县侯,于是就把 “诸” 和 “葛” 合并为姓氏。这和《吴书》的说法不同。)汉朝末年,诸葛瑾到江东躲避战乱。正赶上孙策去世,孙权的姐夫曲阿人弘咨见到诸葛瑾后认为他很奇特,就把他推荐给孙权。诸葛瑾和鲁肃等人一起受到宾客般的礼遇,后来担任孙权的长史,转任中司马。建安二十年,孙权派诸葛瑾出使蜀国与刘备通好,他和弟弟诸葛亮都在公开场合见面,私下里没有会面。
诸葛瑾和孙权谈论事情、劝谏开导时,从不用急切刺耳的言辞,只是略微显示自己的态度,大概陈述主要意思。如果有不合孙权心意的地方,就转而谈论其他事情,再慢慢借着别的事开头,用类似的事物来比喻,这样孙权的想法常常会被化解。吴郡太守朱治,是孙权曾经举荐的将领,孙权曾对他有不满,却因为一向敬重朱治,难以亲自责备,心里的怒气总消不了。诸葛瑾揣摩到其中的缘故,却不敢公开劝说,就请求以个人名义私下询问,于是在孙权面前写信,广泛谈论事物的道理,趁机用自己的想法去推测孙权的心思。写完后把信交给孙权,孙权看后很高兴,笑着说:“我的怒气消了。颜渊的品德,能让人更加亲近,难道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