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昭,字子布,是彭城人。他年轻时就热爱学习,尤其擅长写隶书,曾跟随白侯子安学习《左氏春秋》,还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当时他和琅邪人赵昱、东海人王朗都因才华出众而闻名,彼此结为好友。二十岁时,张昭被推举为孝廉,却没有去任职。他还曾和王朗一起讨论过去君主的避讳问题,州里的有才之士陈琳等人都称赞他们说得好。(当时汝南主簿应劭提议应该为过去的君主避讳,参与讨论的人意见各不相同,这件事记载在《风俗通》里。张昭撰写文章论述说:“有客人看到大国的议论和士君子的观点,说从建武元年以来,需要避讳的旧君名字有五十六人,认为后辈不能触犯这些忌讳。这种说法引用经论,结合行事举例,义理高深、文辞华丽,很值得赞赏。但我的见识浅薄,对此心存疑问。自从天地分开,万物形成固定形态,就开始有了父子君臣的纲常。所以圣人顺应天性,制定礼仪崇尚恭敬,君臣、父子、夫妇这‘三纲’的道义中,君主是供养臣子的人;遇有丧事的哀伤,君主会亲自前来吊唁,没有比这更厚重的恩情,没有比这更深厚的恩泽,实在是臣子所敬仰、万民所依靠的,怎么能把他们同等看待呢?然而亲近亲人有亲疏之分,尊敬尊长有等级之别,所以礼服往上不包括高祖以上,往下不包括玄孙以下。另外传记记载四代亲属去世只穿缌麻丧服,这是丧服的极限;五代亲属去世只穿袒免丧服,这是对同姓亲属的降等;六代之后亲属关系就断绝了。还有《曲礼》中说没赶上侍奉君主就不用避讳,所谓不避讳,指的是名字,亲属关系断绝的情况下,不必拘泥于避讳,何况是古代的五十六位君主呢!邾子参加盟会,季友前来归附,《春秋》不称他们的名字,都写他们的字,这是当时鲁国人对他们的赞赏。怎么解释臣子要为君父避讳呢?周穆王名叫满,到定王时却有个叫王孙满的人担任大夫,这是臣子触犯了君主的名讳。另外周厉王名叫胡,到庄王时他的儿子也叫胡,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议论事情提出建议,要有经典明确的依据和传记的验证,这样才能进退得当,不会失败,流传百世也不会有过错。现在应劭虽然推崇为旧君避讳的名义,却没有明确的判断标准,还是让人存有疑问。《曲礼》这部书,对有疑问的事情没有明确说明,观察上下文,缺失的义理需要自己求证,文辞虽然可以提倡却不能作为法则,将来怎么作为规范呢?言论一旦发表,就像捡起沉没的东西一样难以收回,错误的言辞在前,后悔又能追回什么呢!”)
刺史陶谦推举张昭为茂才,张昭没有答应,陶谦认为张昭轻视自己,就把他拘禁起来。赵昱尽全力营救,张昭才得以脱身。汉朝末年天下大乱,徐州一带的士人百姓大多到扬州避难,张昭也向南渡过长江。孙策开创基业时,任命张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还带着他登堂拜见母亲,就像多年的老朋友一样,文武方面的事务,全都托付给张昭处理。(《吴书》记载:孙策得到张昭后非常高兴,对他说:“我正要在天下开创事业,把贤能的士人看得很重,我对你可不能轻视啊。” 于是上表任命他为校尉,用对待师友的礼节招待他。)
张昭常常收到北方士大夫的书信,信中都把功劳归于张昭,张昭想沉默不宣扬又担心被人认为有私心,宣扬出去又恐怕不合适,进退两难,内心不安。孙策听说后,笑着说:“从前管仲辅佐齐桓公,齐桓公凡事都称呼‘仲父’,而齐桓公却成为霸主之首。现在子布贤能,我能任用他,这功名难道不都是我的吗!” 孙策临终时,把弟弟孙权托付给张昭,张昭率领群臣拥立并辅佐孙权。(《吴历》记载:孙策对张昭说:“如果仲谋不能胜任大事,您就自己担当起来。如果实在不能成功,慢慢向西退回,也没有什么可忧虑的。”)张昭上表给汉室,又向各属城下达命令,对朝廷内外的将校,都让他们各自奉行职责。孙权因悲伤过度没有处理政事,张昭对孙权说:“作为继承人,可贵的是能够继承先辈的遗志,使家业兴旺发达,成就功勋事业。现在天下动荡不安,盗贼满山,您怎么能沉浸在哀痛之中,放纵普通人的情感呢?” 于是亲自扶孙权上马,排列军队出城,这样大家心里才知道有了归宿。张昭又担任孙权的长史,职权和以前一样。(《吴书》记载:当时天下分裂,擅自发号施令的人很多。孙策治理政事的时间不长,恩泽还没有普及,一旦去世,士民们处境困顿,人心颇有不同。等到张昭辅佐孙权,安抚百姓,诸侯宾客和寄居的士人,都能得以安定。孙权每次出征,就留下张昭镇守,掌管幕府事务。后来黄巾军起事,张昭讨伐平定了他们。孙权征讨合肥,命令张昭另外讨伐匡琦,又统领众将,在南城打败了豫章贼寇首领周凤等人。从这以后张昭很少再担任将帅,常常在孙权身边,作为出谋划策的大臣。孙权因为张昭是旧臣,待遇格外优厚。)
后来刘备上表推荐孙权代理车骑将军,张昭担任军师。孙权每次打猎,常常骑马射虎,老虎经常突然冲到前面攀住马鞍。张昭脸色大变上前说:“将军怎么能这样做呢?作为君主,是说能够驾驭英雄,驱使贤才,难道是说要在原野上奔驰追逐,和猛兽较量勇武吗?如果一旦发生意外,被天下人嘲笑怎么办?” 孙权向张昭道歉说:“我年轻考虑事情不长远,因此向您惭愧道歉。” 但他还是不能停止射虎,就制作了射虎车,车上有方形的窗口,车中间不加盖子,让一个人驾车,自己在车里射箭。时常有凶猛的野兽,又会扑向车子,而孙权却常常亲手击打野兽取乐。张昭虽然直言劝谏,孙权却常常笑着不回应。
魏黄初二年,魏国派遣使者邢贞授予孙权吴王的称号。邢贞进入城门时,没有下车。张昭对邢贞说:“礼仪没有不恭敬的,所以法令没有不施行的。而您竟敢如此傲慢自大,难道是认为江南弱小,没有能反抗的力量吗!” 邢贞立刻赶紧下车。孙权任命张昭为绥远将军,封为由拳侯。(《吴录》记载:张昭和孙绍、滕胤、郑礼等人,采用周朝、汉朝的制度,编撰制定朝廷礼仪。)
孙权在武昌时,登临钓台,饮酒大醉。孙权让人用水洒群臣说:“今天畅饮,只有醉倒在钓台之中,才会停止。” 张昭表情严肃不说话,走出外面坐在车里。孙权派人叫张昭回来,对他说:“只是一起作乐而已,您为什么发怒呢?” 张昭回答说:“从前商纣王建造糟丘酒池,整夜饮酒,当时也认为是快乐,不认为是坏事啊。” 孙权沉默不语,脸上露出惭愧的神色,于是停止了饮酒。
起初,孙权准备设置丞相,众人议论都认为应该由张昭担任。孙权说:“现在正是多事之秋,丞相这个职位责任重大,不是用来优待他的方式。” 后来孙邵去世,百官又推举张昭,孙权说:“我难道是对张昭有吝啬吗?只是担任丞相事务繁多,而这位先生性情刚直,他的话如果不被听从,就会产生怨恨,这不是对他有好处的做法。” 于是任用了顾雍。
等到孙权称帝后,张昭因为年老多病,主动交还了官位和所统领的军队。(《江表传》记载:孙权称帝后,召集百官聚会,把功劳归于周瑜。张昭举起朝笏正要褒扬赞美孙权的功德,还没开口,孙权就说:“要是按张公当初的计策,现在咱们恐怕只能讨饭度日了。” 张昭十分羞愧,伏在地上直冒汗。张昭忠诚正直、光明磊落,有大臣的气节,孙权虽然敬重他,却始终没让他担任丞相,大概是因为他过去反驳周瑜、鲁肃等人的主张被认为是错误的。臣松之认为:张昭劝孙权迎接曹操,其用意难道不够深远吗?他秉持正直的本色,归顺孙氏,实在是因为当时正逢乱世,百姓困苦不堪,从孙策到孙权,他们的才能谋略足以辅佐,所以他尽心辅佐,成就大业,对上辅佐汉室,对下保护百姓;三分天下的局面,本来不是他的志向。曹操顺应时势起兵,凭借道义建立功勋,希望平定中原,开拓荆州、郢州,统一天下的机会,就在这时。如果当时张昭的建议被采纳,天下就能统一,怎会有战乱连绵、形成战国分裂局面的弊端呢!虽然对孙氏没什么功劳,对天下却有大贡献。从前窦融归顺汉朝,家族随国家兴衰;张鲁投降魏国,赏赐延续到后代。何况孙权率领整个吴国,顺应时势归附,朝廷的恩宠厚待,怎可估量呢!如此说来,张昭为君主谋划,难道不是忠诚正直的吗!)孙权改封他为辅吴将军,地位仅次于三公,改封为娄侯,食邑一万户。张昭在家中无事时,就撰写《春秋左氏传解》和《论语注》。孙权曾问卫尉严畯:“还记得小时候背诵的书吗?” 严畯就背诵《孝经》里的 “仲尼居”。张昭说:“严畯是浅陋的书生,请允许我为陛下背诵。” 于是背诵 “君子之事上”,众人都认为张昭选的内容更合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