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幕:十六国时期的“公司并购”现场
如果把中国历史比作一场大型商业竞争,那么十六国时期绝对是史上最混乱的并购重组季。各家“公司”(政权)、CEO们(君主)轮番上阵,而今天我们要讲述的,是北燕这家“初创公司”里一位低调却至关重要的高管——尚书张兴的故事。
这位老兄在乱世中不仅成功跳槽到有潜力的初创企业,还巧妙避开所有裁员危机,最后光荣退休。他的职业生涯,堪称一部十六国时期的《职场生存指南》。
当我们打开十六国时期的地图,会发现北燕其实是个“小微企业”——疆域大致相当于今天的辽宁省西部和河北省东北部,在强敌环伺的东北亚格局中,如同一个小商铺挤在大型连锁超市之间。但正是这样一个小政权,却孕育出了一位极具智慧的职业经理人张兴。他的一生,为我们演绎了如何在小平台上做大文章的精妙艺术。
第一幕:求职起步——跟对老板是关键
场景一:乱世求职难
公元4世纪末的中国北方,职场环境实在不容乐观。如果那时有招聘网站,页面大概会不断弹出紧急通知:“后燕公司股价暴跌”、“南燕集团重组进行中”、“西秦企业高管集体出走”……
在这个“昨天还是高管,今天就可能失业”的时代,慕容垂建立的后燕原本是前景看好的明星企业,可惜传到第二代慕容熙手中时,已经岌岌可危。这位慕容老板有个特点——恋爱脑。他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宠幸苻皇后身上,对公司管理漫不经心。今天带着皇后打猎,明天陪着皇后逛御花园,完全把公司业务抛在脑后。
在这个民族大融合的时代,鲜卑、匈奴、汉人等各族精英同台竞技。张兴,作为一位汉族精英,需要在一个以鲜卑人为主导的政治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难度不亚于今天一位文科生闯入硅谷科技公司,需要惊人的适应能力。
更加复杂的是,当时流行“地域黑”——鲜卑贵族普遍认为汉人书生只会空谈,缺乏实干能力。张兴要想在这样的环境中脱颖而出,必须拿出真本事证明自己的价值。
场景二:押宝冯跋——风险投资的眼光
张兴的职场转折点出现在公元407年。当时,后燕公司的CEO慕容熙因管理不善导致员工怨声载道。被慕容熙打压已久的冯跋看准时机,准备发动管理层收购(MBO)。《资治通鉴》记载,冯跋在策划这场“企业政变”时,找到了包括张兴在内的几位核心骨干。当时的场景:月黑风高夜,冯跋秘密召集张兴、孙护等人开会。房间里烛光摇曳,气氛紧张。
冯跋压低声音:“兄弟们,慕容老板天天陪苻皇后逛街购物,不管公司业务,再这样下去咱们都得失业啊!”
张兴沉吟片刻:“冯总说得对!我观察到,下周二慕容老板要带全体高管参加皇后葬礼,公司总部防守空虚,正是我们接管的好时机。”
这种敏锐的时机把握能力,展现了张兴的战略眼光。他不仅参与了政变策划,还提供了关键的“启动资金”——自己的私人武装部队。这相当于今天的创业者不仅出谋划策,还自带资金入股,绝对是优质合伙人。
值得一提的是,张兴选择冯跋绝非盲目押宝。冯跋虽然是鲜卑化汉人(其家族早已鲜卑化),但深受汉文化影响,懂得尊重和重用汉人才俊。这种跨文化背景让张兴看到了合作的可能性。
场景三:政变成功——天使投资人的第一桶金
公元407年7月,慕容熙果然率领文武百官出城为苻皇后送葬。冯跋、张兴等人趁机占领皇宫,等慕容熙返回时,发现公司大门钥匙已经换了。
这场政变的过程颇具戏剧性。慕容熙起初听说皇宫被占还不以为意,自信满满地说:“这些鼠辈能成什么气候!”结果攻城时才发现军心已失,最终兵败被杀。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永远不要低估办公室里的“老实人”。
政变成功后,冯跋团队并没有自己直接上位,而是拥立慕容宝的养子高云为新CEO,这招“借壳上市”堪称政治智慧的典范。这样做既避免了给人“篡位”的口实,又保证了实际控制权。
张兴作为早期投资人,获得了丰厚的回报。虽然具体职位史书未载,但可以确定的是,他进入了新公司的核心管理层,相当于从部门经理一跃成为集团副总裁。
第二幕:北燕初创——从联合创始人到核心高管
场景一:公司重组——冯跋亲自掌舵
好景不长,409年,高云被自己的保镖杀害(史上最惨CEO之一)。这起职场悲剧告诉我们:身边的同事未必都靠谱。冯跋在众人推举下不得不亲自出任集团董事长兼CEO,北燕公司正式完成重组。
新公司架构调整中,张兴被任命为卫将军、尚书左仆射,封永宁公。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同时担任安保总监、行政副总裁,并享受最高级别的股权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