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花夜言情网快捷键下载到桌面,请您添加收藏以便访问
当前位置:花夜言情网 > 豪门 >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 黄芪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作用特点

黄芪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作用特点(1 / 1)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好书推荐: 空间通古今,我助大将军平九州 穿越大宋:逆转靖康 土豆与均田令:我在大唐当地主 无上神帝我从白板凡人的逆袭之路 混沌真经 洪荒:我,孔宣,刷爆一切! 龙族:总有小母龙对我图谋不轨 重生八零:赶海觉醒情报系统,鱼获爆棚! 系统之敌 别人修仙我捡漏,卷王们破防了

黄芪是中医临床常用的补气药,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及作用特点在传统中医理论中有着明确阐述,具体如下:

一、性味归经

黄芪味甘,性温,归肺经、脾经。

- 甘味能补、能和、能缓,故黄芪擅长补益正气;

- 温性偏于温补,适用于气虚、阳虚等虚寒证;

- 归肺、脾经,提示其主要作用于肺、脾两脏,尤善补肺气、益脾气。

二、功效主治

黄芪的核心功效是补气,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多种作用,具体主治如下:

1. 补气升阳

擅长补脾气、升举阳气,主治:

- 脾气虚证:如乏力倦怠、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脾胃虚弱,运化无力);

- 中气下陷证:如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气虚无力升举,脏器下垂);

- 气虚发热证:因气虚日久,清阳不升、阴火内生导致的低热(常伴乏力、自汗,不同于实热证)。

2. 固表止汗

能补肺气、固护卫表(“卫气”是保卫肌表的正气),主治气虚自汗:如白天不活动也频繁出汗,伴怕风、易感冒(因卫气虚弱,肌表不固,汗液外泄)。

3. 利水消肿

通过补脾气、益肺气,增强机体运化水湿的能力,主治气虚水肿:如肢体浮肿(以下肢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伴乏力、气短(因气虚无力推动水液代谢,水湿内停)。

4. 生津养血

补气可生血(“气能生血”),适用于气虚血少证:如面色苍白或萎黄、头晕乏力、心悸失眠(因气虚导致气血生化不足)。

5. 行滞通痹

补气能推动血行(“气能行血”),可缓解气虚血滞导致的痹痛,主治气虚痹证:如肢体关节疼痛、麻木、活动不利(多见于年老体弱或久病气虚者,因气血不足、血行不畅,筋脉失养)。

6. 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补气能托举邪气(“气能托毒”),促进疮疡愈合,主治:

- 痈疽难溃:疮疡红肿热痛但久不化脓、难以破溃(因正气不足,无力托毒外出);

- 溃后不敛:疮疡破溃后久不收口、脓液清稀(因气虚不能生肌收口)。

三、作用特点

1. 补气范围广,兼顾肺脾:既能补肺气(增强呼吸功能、固护卫表),又能补脾气(促进消化、升举脏器),是“补肺气、益脾气”的核心药物。

2. 补气兼能升阳:不同于一般补气药仅“补”不“升”,黄芪能“升举阳气”,尤其适用于气虚导致的“清气下陷”证(如脏器下垂),这是其独特优势。

3. 补中有行,动静结合:黄芪虽以补气为主,但兼具“行滞”(推动血行)、“托毒”(排出邪气)作用,避免了单纯补气可能导致的“壅滞”弊端,适用范围更广。

4. 应用场景多元:既能用于虚证(如气虚、血虚、气虚水肿),也能用于虚实夹杂证(如疮疡溃后不敛、气虚痹痛),是中医“扶正祛邪”思想的典型体现。

综上,黄芪是补气药中的“多面手”,其功效围绕“补气”展开,兼具升阳、固表、利水、养血、行滞、托毒等作用,在中医临床中应用广泛。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新书推荐: 异能黑丝:花少跨越三生的守护 娇气小哑巴下乡后被糙汉宠上天 神笔夜叉 刚穿八零,资本家小姐要买我老公 重生肥妻有空间,逃荒不愁顿顿肉 团宠娇娇是锦鲤,白眼狼们悔断肠 女子不能科考?我教出满朝文武 快穿:拯救男配进行中 嫁给病弱秀才后,刁蛮农女躺赢了 玫瑰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