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啊,那是个老地方,打从老祖宗那会儿就立在秦岭底下头。那地儿,南边靠着秦岭,北头儿临着黄河,三省的口子上头,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老辈人常说:“潼关过,天下通!”这话不是白说的,你要是站到城头上去望一眼,那气势,啧啧,能把你魂儿都震住。 老城里头有个老茶馆,叫“秦风茶舍”,开在城东头的老街上,门口挂着一盏红灯笼,风吹日晒几十年,那灯笼皮子都快磨透了。掌柜的姓李,人称“李老汉”,年纪六十出头,一脸沟壑,跟那潼关的城墙似的,风霜里头磨出来的。他这茶馆啊,是啥人都来,三教九流,贩夫走卒,啥稀奇事都能在这听见。
“哎哟李哥,今儿个啥茶?”一个瘦高个子,裹着件旧棉袄,一溜小跑进了门。
李老汉端着铜壶,头也不抬:“头道毛尖,二道普洱,三道你爱喝啥喝啥。
” “哎哟,今儿个有啥新鲜事不?”
“新鲜事啊,多得很。昨儿个城外来了个算命的瞎子,说是能看前世今生,连黄河水都能看出个前世来。” “哎哟,神咧!”
那瞎子叫啥名儿,没人晓得。他自己说叫“无尘子”,听上去像道家的人,可谁也没见过他穿道袍,就一身青布长衫,脚下一双草鞋,背个破包袱,手里一根竹杖,走起路来咚咚响。 他一来潼关,就在城门口摆了个摊子,一张草席往地上一铺,边上放个铜铃铛,风一吹叮铃铃响。他一坐就是一整天,也不说话,任人来问。
有人问他:“先生,你咋能看前世咧?”
他说:“心静,眼亮,魂稳。”
“那你咋能看黄河咧?”
“黄河有魂,她流了上万年,每一滴水里头都藏着故事。”
这话传到李老汉耳朵里,他一笑:“这瞎子,怕是个疯子。” 可偏偏,城里头的人就吃这套。特别是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一听说能看前世,一个个都巴巴地往城门口跑。有人问了,说看见自己前世是个卖糖人的,有人看见自己前世是条狗,还有人看见自己前世是个将军,带兵打过潼关。
“哎呦,这瞎子怕不是神仙下凡?”
“怕不是妖精变的?” 议论纷纷,越传越玄乎。
那天,李老汉正坐在茶馆门口晒太阳,突然听见外头一阵喧闹。他眯着眼往门口一望,只见一群人簇拥着一个人往这边来,那人气势汹汹,穿着一身青布长衫,手里握着根竹杖,正是那个瞎子。
“哎哟,来了来了!”李老汉赶紧起身,搬了个凳子过来。
瞎子被人扶到茶馆门口,坐下,开口:“李掌柜,借你这茶馆一坐,讲个故事。”
李老汉一愣:“讲啥故事?” “讲潼关的故事,讲黄河的故事,讲前世的故事。”
“那你讲吧,我听着。” 瞎子一笑,那笑让人心里发毛。
他摸了摸脸,轻轻咳嗽一声,然后缓缓开口: “话说那年,秦王嬴政还未统一六国,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潼关这地儿,还是个关口,叫‘桃林塞’,是秦晋两国的交界处。有一日,秦军大将白起,率兵攻打晋国,路过潼关,见此地地势险要,便在此屯兵。可就在当晚,白起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女子,身穿红衣,手持铜铃,站在黄河岸边,对他说:‘此地有龙脉,不可久留!’”
众人一听,都愣住了。
“那女子是谁咧?”有人问。
“没人晓得。有人说她是黄河之神,有人说她是白起前世的恋人。”
瞎子顿了顿,继续讲: “白起醒来后,心中不安,便命人查探。果然,在城西发现一处古墓,墓中有一块碑,上书:‘潼关之地,埋一帝王之魂,若动,天下乱。’白起吓坏了,连夜撤兵,从此再不敢在此驻军。”
“哎哟,怪不得这地儿总闹鬼咧!”
“可不是嘛,听这瞎子一说,我今晚上怕是睡不着咧。”
瞎子讲完故事,站起身来,朝李老汉拱了拱手:“多谢茶馆,今日讲完,我该走了。”
“哎?咋这就走了?”
“该讲的讲完了,不该讲的,不能讲。”
“那你到底是谁咧?” 瞎子笑了,那笑里头有种说不出的意味:“我是谁?我是黄河里的一滴水,是潼关里的一粒沙,是你们前世里的一个梦。”
说完,他转身就走,头也不回。 众人看着他的背影,心里头空落落的,像是丢了啥。
从那以后,潼关再也没见过那瞎子。有人说他去了黄河,有人说他回了秦岭,还有人说他根本就是个梦,是潼关的魂儿变的。 可奇怪的是,自从瞎子走后,潼关的天气变了。原本晴朗的日子,突然阴了,风也大了,黄河水也涨了。城里的老人说:“怕是瞎子把啥惹出来了。”
李老汉坐在茶馆门口,望着天,喃喃自语:“咱这地儿,自古就是个故事窝子,啥时候都少不了奇人异事。可这瞎子……咋就偏偏选咱潼关讲这故事?” 没人能回答他。 风还在吹,黄河还在流,潼关,依旧站在秦岭与黄河之间,像个沉默的守门人,守着千年的秘密。
咱陕西潼关县,这地方可有说头。因着秦岭下来的潼水边上建了城,才得名叫潼关,老辈人都叫它桃林塞。你瞅瞅这地势,雄赳赳地卡在秦晋豫三省交界,南边靠着巍巍秦岭,北边临着滔滔黄河,南边是高得戳破天的麟趾塬,西边有华山挡着,东边连着黄土高塬,还有禁沟、远望沟、东马沟、铁沟这些深沟险壑,沟深崖陡,老天爷造就的军事屏障,那防御本事大着哩!
要论中国历史,隋唐以前关中能成龙兴之地,跟这易守难攻的地形大有关系。它跟中原就靠函谷关这一条道连着。这条道一边是山,南边秦岭伸过来的,陕西这一段叫华山,到了河南就叫崤山;另一边是水,北边的黄河,被这些山挡着,没辙了只能掉头乖乖往东流。
可时代变了,秦朝的函谷关过了几百年到唐朝,黄河带来的泥沙在函谷关北边的峭壁底下越堆越多,慢慢弄出大片浅滩,长出一截河岸。中原过来的大军,不用费劲抢那危险的关口,直接从北边河岸绕过去就行。这么一来,秦朝设的函谷关就成了样子货,没啥军事价值了。
函谷关不行了,东边的潼关就成了关中新的天险。
潼关东边的高塬,是从山西过来的黄土高坡。这黄土高坡支离破碎,沟壑纵横,对交通和用兵来说,那障碍大得没边。山河之间就那么条窄道道,再加上前头五里长的黄巷坂,\"车不得双轨,马不能并列\",潼关正好守在这道上。
作为咱陕西的东大门,连接着西北、华北、中原的咽喉要道,潼关这地理位置金贵得很,历来都是兵家抢着要的地方,人常说 \"四镇咽喉百二重关 \",可不是瞎吹的。
山西通往陕西的古道上,走着一支十万人的队伍,队伍中间夹着庞大的皇家仪仗队。
骑马走在仪仗队最前头开道的,是穿青蓝色战袍、腰里挂着御赐金刀的禁卫指挥使田化龙。头戴凤翅金盔,身穿明光铠甲,手里擎着金瓜钺斧朝天镫、腰上挂着 \"随驾\" 二字金牌、身板又高又壮长得还周正的一众大汉将军,骑马分在两边。戴头巾或盔帽、穿上下连在一起的直缀和贴里袍服、外头罩着半身甲的禁卫普通校尉、力士,在底下跟着走。
李自成在北京登基当了大顺皇帝,朝中各种礼制都照着唐朝的来。可主管礼乐的礼政府尚书巩焴觉得,明朝皇帝的大驾 \"卤簿\" 比千年前的唐朝要隆重威严,就上书请求皇帝大驾按明朝礼制来,牛金星当面跟李自成说了这事儿。刚建立王朝,事儿多如牛毛,李自成哪有功夫管这些细枝末节,点点头就准了。
明朝皇帝的大驾 \"卤簿\",主要有导驾、引驾、前后护卫、前后吹鼓乐队、皇帝车辇、随从这些,光各种旗帜就有一百面。这次从北京往陕西退,一切从简,用的仪仗比明朝皇帝的小驾 \"卤簿\" 还简单。
可就算精简了,对从没见过这阵仗的路边百姓来说,已经够震撼的了。
大顺朝皇家仪仗队最前头是导驾仪仗,十二面大纛引路,有羽林纛、前凤纛、五色销金龙纛,这些大纛旗面又大又宽,每面旗都得好几个人托着拽着;大旗后头是四个巡道使,拿着静鞭负责清场巡视,后面跟着持弓弩和金刀的清游队;紧接着清游队的是执朱雀旗、持戟和弓弩的朱雀队;再往后是十二面龙旗,风伯、雨师、雷公、电母旗在前头,金、木、水、火、土星旗在中间,左、右摄提旗分在两边,北斗旗在最后督着。卤簿旗幡五颜六色,花哨得很!
再往后是引驾仪仗。前头是十二排手执横刀、豹尾枪的骑兵组成的卫队,叫 \"引驾十二重\"。后面跟着一支庞大的吹鼓乐队,乐队之后是十六个幡、十六个幢、各色旌旗组成的旗阵。旗阵后面,左右分列着青龙旗和白虎旗。这支队伍中间,还夹杂着手持兵器的骑兵和步甲兵。
幡插在四个叫信幡、绛引、豹尾、龙首的木竿上,分别叫教孝表节幡、明刑弼教幡、行庆施惠幡、裒功怀远幡、振武幡、敷文幡、纳言幡、进善幡;幢有长寿、紫、霓、羽葆各四个;还有画着祥瑞禽鸟、灵兽、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渎(长江、黄河、淮河、济水)、五岳、甘雨(甘泽、甘澍、甘膏、甘霈)、五云五雷八风这些图案的旗帜,一共有一百二十个。
引驾仪仗后面,才是大顺皇帝李自成坐的车辇,皇帝车驾是整支仪仗队的核心,警卫严得很。
车辇就是御车,叫 \"辂车\"。辂车镶金嵌玉,双辕双轮,长方形的车厢轿顶上是五彩的华盖。
李自成坐的车辇前后有几十位驾士围着,两边有左、右卫大将军护驾,紧随车辇的是禁卫军的高级将领和宦官。护驾官员外围,布列着多队禁军的骑兵和步卒,每队禁兵人数不等,都有军将领着。禁兵带着弓、箭、刀这些兵器,随时应付突发情况。禁兵后面是由孔雀扇、小团扇、方扇、黄麾、绛麾、玄武幢等组成的仪仗。
车驾后面还有一支后部吹鼓乐队,之后是后宫嫔妃专用的各种车驾,有方辇、小辇、腰辇,再后面是装着各种用物的安车、四望车等。左、右禁卫都尉各带几百名兵士,分四行横排,分别拿着长戟、刀盾、弓箭和弩,最后的豹尾车作为掩后的屏障。
仪仗最后是后部禁卫部队,禁卫军指挥使同知贺远图骑马走在前导旗帜下,后面是两位将军率领的左、右厢步甲队,分前后两个方阵。士兵都头戴兜鍪,身穿铠甲,拿着弓或刀、盾,每队装束都是同一种颜色,交替排列。
在不宽的古道上,这支本应整齐的队伍变得互相挤来挤去,乱哄哄的,他们沿着古道,在快落山的夕阳下,默默往关中方向走。
到潼关前,李自成、刘宗敏带大军经过弘农河和古函谷关时,仔细查看了地形。
秦汉时期,函谷关是中原通往关中的唯一通道,是那会儿极重要的关隘。可过了一千多年,函谷关两侧的南北淆道和稠桑塬上都能绕过关隘,过去那险要地形的防守作用没了,关中统治者只能放弃古关。
这时候不是雨季,弘农河水少得可怜,天然防御作用有限。但李自成不想让满人轻易到潼关前,就留下果毅将军金龙赵云飞带一万兵马守灵宝,在原函谷关一线放了张有增的五千人马,让他们互相照应,成掎角之势。他告诉赵云飞,以弘农河为第一道防线,尽量拖住清兵,能挫挫清军锐气最好,实在守不住就退到潼关。
到了潼关,锁天鹞田见秀带着留守西安的文武大员,出潼关十几里,在牛头塬前跪着迎接。
快到潼关时,李自成从车辇上下来,换了自己心爱的乌龙驹宝马。他想给潼关一带的守军鼓鼓劲,让大家知道 \"李自成是马上皇帝,雄心壮志还在,还能东山再起\"。
在马上接受了满地文武的朝拜后,李自成下马,和刘宗敏在路边临时搭的凉亭里歇了歇,没坐田见秀准备的和自己带来的辇车,骑着马慢慢往潼关去。
前年打下潼关,击败孙传庭时,潼关的险要地势就给李自成留下了深印象。去年向北京进军离开潼关时,他就想,要是进军北京失败,就退守潼关,跟崇祯割地对峙。可没想到,除了在宁武关遇到周遇吉的顽强抵抗,其他明朝军队没打就投降了。进军北京顺顺当当的,自己都稀里糊涂就得了天下。可在天上没待多久,山海关惨败又把自己摔了下来,这起起落落的,真是太刺激了!
李自成骑马往潼关走,一路仔细看潼关前的地势,田见秀在一旁跟着,边走边指给他看。
\"潼关城,两头尖,北靠黄河南靠山,蝎子山,凤凰山,麒麟送子印台山,六座城门两水关,五里暗门不见天,西走十里脚不干,上到城墙转一圈,始知天下第一关。万岁,李哥,这首童谣,你还记得不?\" 田见秀问。
\"咋能不记得,把潼关城说得那叫一个透彻。\" 李自成一边回答,一边想起攻破潼关杀进关中的情景。
两年前,李自成派兵绕南山山麓夺取禁沟后,从上南门进到麟趾塬上,又从麟趾塬上冲下来,拿下孙传庭据守的潼关城。他对潼关的险要地形记得清楚着呢。
这会儿兵败回到潼关,他想好好看看潼关以东的险要地形,好利用潼关天险挡住追来的清军,争取时间整顿军马,东山再起。
潼关东侧的第一道防线是牛头塬,作为潼关前伸的高大塬体,守军能从牛头塬上侧击进攻潼关城的敌人,起到牵制作用。牛头塬和麟趾塬被远望沟隔开,这样牛头塬既能当第一道防线,又是独立的,就算失守了,因为有远望沟隔着,敌人也上不了麟趾塬。
牛头塬东南侧下方是铁沟,铁沟里有个伸向北侧塬体的大沟岔 —— 小东马沟。小东马沟上,马世耀征调的民夫正在挖壕沟延伸沟体,建堡垒,准备派兵长期守在这儿。
看了黄巷坂、金陡关,又上到麟趾塬上,俯瞰潼关城后,李自成好像还没看清潼关以东的地形,或者没看够,又要拨转马头往南侧十二连城方向走,想看看南侧秦岭一带连绵的群山。
田见秀在马上探身拉住乌龙驹的缰绳,劝道:\"万岁,骑马跑了这么久,累坏了,咱进关歇一晚,明天再看也不迟。\"
\"今天看完潼关地形,部署好防御军马,还得赶去西安,不能耽搁!\" 李自成有点着急。
看大家劝不住,刘宗敏在旁边说:\"我的万岁,李哥,弟兄们都饿得前胸贴后背了,吃完饭再看吧。\"
李自成见刘宗敏说话了,再看看大家确实饿了,就依了他。但没进潼关城,麟趾塬北侧靠近潼关城的地方有座魁星楼和附属建筑,一行人就进了魁星楼。底下人赶紧忙活,又从潼关城里端来准备好的饭菜。
田见秀知道李自成爱吃潼关的地方小吃,两年前打下西安后,还从潼关附近村里找人去给他做。
几个人趁底下人准备饭菜的功夫,又到塬南侧查看 \"十二连城\" 和 \"禁沟\" 前的地势。吴汝义过来催了,才进魁星楼。
进了魁星楼,李自成一眼就看见桌子上的梁喜娃肉夹馍,还有黄河鲶鱼汤、鸭片汤、潼关酱菜、牛肉煮馍这些自己爱吃的吃食,顿时笑开了花,一脸的愁云都散了。他像往常一样拍着田见秀的肩膀说:\"子峰,准备得真周到!\"
这几样菜和主食都是潼关的特色美食。梁喜娃肉夹馍,在潼关一带名气大得很,那白吉饼,脆而不焦,趁热吃香脆可口,不像有些地方的肉夹馍还得上汁;黄河鲶鱼汤,清鲜味美,鱼是黄河里的野生鲶鱼;潼关酱菜,后来清朝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在八国联军进攻北京,避难西安时,都夸过呢。
吃饭的时候,几个人接着聊潼关前的地形。
刘芳亮说:\"李哥…… 万岁,我看南边十二连城的土堡经过风吹日晒,不怎么结实了,得修修。铁马沟靠近麟趾塬的一些岔沟容易让人爬上来,也得弄得再陡点,这工程可不小。\"
\"满鞑子虽说勇猛,可咱有潼关天险,他们过不来!\" 刘宗敏不屑地说。
宋献策给自己打气:\"有咱训练有素的大顺军,有权将军和制将军,来再多满鞑子也不怕!\"
牛金星忧心忡忡地说:\"古人说,' 兵贵为主,不贵为客。兵贵制人,非欲拒之也 '。现在咱顺朝就剩这最后的潼关天险了,只能胜不能败。防守潼关可得千万小心……\"
他本来还想说下去,可看见李自成脸色铁青,已经放下筷子不吃了,就把后半截话咽了回去。
李自成本来读书就不多,在襄阳建立政权后,除了军事,各种政治、后勤、人事方面的事一大堆,虽说各个方面都有专人负责,但大事还得他亲自拍板。\"书到用时方恨少\",为了自己的宏图大计,为了大顺的天下,他不得不耐着性子,听尚体仁等贴身幕僚谈古论今,也请宋献策、牛金星、李岩他们讲《孙子兵法》、治国用人的道理,请贾立根讲督察、监察方面的基本知识。
他不笨,好多东西一点就透。他知道刚才牛金星说的前两句话出自《唐李问对》,是唐朝大将李靖对用兵方法的论述。
\"兵贵为主,不贵为客。兵贵制人,非欲拒之也\" 的意思是,\"用兵打仗贵在主动,被动就不利,制人就是主动,受制于人就是被动。用兵打仗贵在制服敌人,夺取胜利,而不是简单地阻挡。\"
《孙子兵法》里说,\"军旅之事,守于境内,不如战于境外\",他何尝不想这样。可眼下的形势是 \"为客\",是 \"制于人\",处于不利境地,咋才能争取主动呢?
刘宗敏一听牛金星说话就来气,李岩的事不能就这么算了,可鉴于眼前严峻的形势,还不能找牛金星的茬,就恨恨地瞪了他一眼。
牛金星心里清楚,因为李岩的死,自己把刘宗敏彻底得罪了。他心里委屈,\"账不能算到我头上啊\"。他几次找刘宗敏想和解,都被刘宗敏不客气地怼了回来。今天说完话,他就后悔了,这些伤士气的大实话,不该由他这个不懂军事的文人来说。
田见秀见李自成心情烦闷,就给他宽心:\"没啥,目前就潼关咱们就有十几万精锐,榆林方向有李过、一功的十万人马,河南和山西交界有汉举(袁宗弟)的几万人马,襄阳还有白旺、王文耀他们的几万大军。咱只要守住潼关,飞书调老袁从河南抄多铎后路,就能打破眼下的不利局面。万岁,几年前咱的处境比现在凶险多了,最难的时候,你身边就咱几个人……\"
说着,他用手指了指刘宗敏、刘芳亮和自己,接着说:\"那时候那么难都挺过来了!后来才有了百万人马,占了湖广、关中、河南、山西这些地方。想想点灯子(赵胜)、高大哥(高迎祥)被害后,还有崇祯十一年被困鱼腹山中,现在比那时候好上一百倍了!\"
点灯子赵胜,又名赵四儿,山西清涧人,是明末最早的农民起义军首领之一。因为家里穷,他白天种地,夜里住在村东寺庙里,就着蜡烛苦读,所以叫点灯子。王嘉胤牺牲后,赵胜与拓养坤、刘九思等人推举紫金梁王自用为首领,结成三十六营,号称二十万大军,赵胜是三十六营首领之一,后来被曹文诏杀了。田见秀是赵胜的二弟,赵胜死后,他杀出重围,费尽千辛万苦,投奔了李自成的八队。
李自成听田见秀说完,点点头:\"对,满鞑子就十几万人,咱把战线拉开,跟他们干!\"
田见秀见李自成气色好多了,想让他开心,故意问:\"万岁,李哥,相传以前潼关这一带地势平坦,根本没有天险,后来出了个大变故,才有了现在这样。你听说过这个变故不?\"
\"噢,变故,啥变故?\"
接下来,田见秀讲了一段在潼关当地老百姓中流传的故事。
相传,盘古开天辟地后,潼关原来是一片平原,人们在这儿辛勤劳作,过得好好的。有一天来了个面目狰狞的妖怪,挑着两担水,说当地百姓没祭祀河神,河神让他水淹这儿,人们怎么求饶都没用。后来来了个老太婆,说口渴想借点水喝,妖怪心想自己挑的是五湖四海的水,看这老太婆能喝多少,就答应了。没想到老太婆一口气把一桶水喝光了,妖怪见状忙去阻拦,不料却被老太婆抓住手腕无法动弹,挣脱逃跑之际打翻了另一只水桶。霎时间大水铺天盖地而来,淹没了农田,老太婆急忙拿出簪子,开始前后左右划拨,簪子划过之处,顿时出现了一条条沟壑,洪水也向着沟壑退去,田野和村庄都得救了,禁沟也就是这个时候才有的。后来人们才知道,原来那老太婆就是南海观世音菩萨,专门来救助百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