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发一愣,随即脸上涌现出狂喜之色。
他激动得搓着手,连连点头:“当然,当然,李教授,您说怎么弄,我们就怎么弄!您是专家,我们全听您的!”
他知道,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背后蕴含着怎样的价值。
丰收农场出品,必属精品。
李旭亲手培育出的那些蔬果,哪一个不是市场上被疯抢的天价神品?
他这是要亲自下场,改造自家的龙井茶树了!
杨德发仿佛已经看到了无数的钞票在向他招手,这座日薄西山的老茶园,即将迎来脱胎换骨的重生!
李旭点了点头,随即拿出手机,拨通了张薇的电话。
“张薇,准备一份收购合同,”他的指令清晰而简洁,“杭城狮峰山,杨氏茶园。我们出资收购,丰收农场占股90%,原老板杨德发占股10%,并继续担任茶园的现场经理。合同拟好后,你派法务带过来,和杨老板签一下。”
电话那头的张薇显然对老板的雷厉风行习以为常,干脆地应了一声:“好的,老板。”
挂断电话,杨德发彻底懵了。
他以为李旭只是技术指导,没想到一上来就是直接收购!
而且是占股90%的绝对控股!
然而,短暂的震惊过后,涌上他心头的不是失落,而是更加强烈的狂喜。
他的茶园,他自己心里清楚,固定资产加起来也就值个几百万,而且因为年久,逐年贬值,盈利能力更是堪忧。
现在,能够并入“丰收农场”这个庞大的商业帝国,哪怕只剩下10%的股份,其未来的价值,也绝对比他现在抱着100%的股份要高出百倍千倍。
当然10%的股份,并不是丰收农场的10%。
而是茶园的10%。
虽然现在看上去,他损失了90%的产值。
但是,只要李旭研究出来新茶。
他的身价将倍增。
这哪里是收购,这分明是扶贫。
是天降的馅饼。
“没问题,李教授,我完全同意,百分之百同意。”
杨德发激动得语无伦次,脸上的褶子都笑成了一朵菊花,“能给您和丰收农场打工,是我杨德发几辈子修来的福气啊。”
合同签订得异常顺利。
从这一刻起,这片承载着杨德发半生心血的茶园,正式姓“李”了。
而李旭,也正式开始了他独特的“研究”。
他没有像杨德发想象的那样,带来任何精密的仪器,也没有组建什么科研团队。
他就住在茶园旁杨德发为他准备的最好的房间里,然后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像一个最纯粹、最古老的农人一样,一头扎进茶园里。
第一天,他在锄草。
他没有用除草剂,甚至没有用现代化的割草机。
他就拿着一把最普通的锄头,弯着腰,一点一点地清理茶树根部的杂草。
阳光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汗水顺着他的脸颊滑落,滴进脚下的泥土里,但他毫不在意,动作一丝不苟,仿佛在雕琢一件艺术品。
第二天,他在松土。
他用一把小耙子,小心翼翼地将每一株茶树周围板结的土壤都梳理得松软透气,让深埋地下的根系能够更自由地呼吸。
第三天,他开始浇水。
他没有使用喷灌系统,而是提着水桶,一瓢一瓢地,将从山上接的一些山泉水,亲手浇灌在每一棵茶树的根部。
接下来的几天,施肥、剪枝、捉虫……他亲力亲为地做着所有最基础的农活。
他每天都和这些茶树待在一起,用双手抚摸它们的枝叶,用双脚丈量这片土地。
他的心神,完全沉浸其中,与这片茶园的草木之灵,进行着一种无声的交流。
杨德发全程跟在后面,从一开始的激动和期待,慢慢变成了满头的雾水和深深的困惑。
他本以为,李旭这位农业界的“大神”,会拿出什么惊天动地的黑科技。
比如分析土壤成分,配置独家营养液;或者提取茶叶基因,进行改良培育……
怎么看,也应该是在窗明几净的实验室里,穿着白大褂,对着一堆试管和数据指点江山。
可眼前这是什么情况?
这位身家过百亿的年轻富豪,竟然真的像个老农民一样,天天在这田间地头干粗活?
这算哪门子的研究?
这些活,随便请几个采茶工都能干,而且干得比他熟练。
终于,在第七天傍晚,看着夕阳下李旭扛着锄头归来的身影,杨德发再也憋不住了。
他小心翼翼地递上一条毛巾和一瓶水,用一种请教的语气问道:“那个……李教授,恕我多嘴问一句。您这……您这是在……?”
李旭接过毛巾擦了擦汗,喝了口水,看着杨德发那张写满“我不理解”的脸,神秘地笑了笑。
他指了指身后沐浴在金色余晖中的茶山,缓缓说道:“我正在研究,杨经理。我的实验室,就是这片茶山;我的研究对象,就是这里的每一棵茶树。我研究它们的方式,你只是不懂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