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的情况对周粥来说,只是当一个故事来听的,毕竟她不是原身,无法感同身受。
周复没有选择派人来找她,让她松了一口气,好歹不用面对原身的父亲,也不用担心对方发现她变了一个人。
或许对方已经发现了,这才是对方没来找她的理由。
但那又如何呢?
他们之间的缘分,就断在这里其实也挺好的。
对于那名武将的女儿的事,周粥有几分唏嘘,但也只是庆幸原身在路上逃了出来。
否则刚穿越过来什么都不知道的她,说不定就这么死在二皇子的床上了,根本不会有后边的这回事。
至于其他的情绪,就没有更多了。
就连远在江南,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原身都听说过二皇子的恶行,她不相信那些将女儿送给二皇子的官员没听说过。
既然他们做出了这个选择,那他们就要承担后果,事发之后才知道后悔是没有用的。
比起这两个消息,最后那个消息才是周粥最值得关注的。
原本幸福城就已经有许多人了,若是大批流民朝着幸福城涌来,这边根本承载不了这么多的流民,她必须在他们到来之前安排好一切才行。
周粥想了许久,忽然看见桌上各部门交上来的关于那些来幸福城考察的官员的学习情况,来了主意。
他们不是想要向幸福城学习吗?
古代有人就有生产力,这些白来的劳动力正好可以分配给这些县城去。
从年前到现在,他们的改革应该已经开始了,距离那些流民到来还有一段时间,现在将消息告知他们,足够让他们做好接受流民的准备了。
这几年他们跟在幸福城后面,粮食应该是不缺的,接收这些流民应该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
但他们都没有接受流民的经验,幸福城这边还得总结一个流程给他们送过去才行,否则他们未必会愿意配合。
想到了甩锅的方法,周粥心情很好,只不过又要忙一段时间了。
彻底与首府翻脸后,幸福城直接替代了州府的职能,只要有人来求助,幸福城来者不拒,清理匪患,疏通河道,帮扶老幼,只有没有出现的问题,没有幸福城不帮的。
幸福城在岭南的名声也越来越响,终于,有些与幸福城没有建立联系的县城的老百姓忍不住了,他们联合起来杀了县令,将县令的头颅送到了幸福城,求幸福城派人去管理他们所在的县。
周粥没想到这些人那么极端,但事已至此,也不能怎么样,只能赶紧从城里寻找合适的管理人员送过去。
可送管理人员还不够,没有足够的武力,对方镇压不了当地的恶势力,城防卫也得跟着过去。
但现有的城防卫的编制是有限的,送出去一批还得再招收一批,做完这件事还有无数件事在等着周粥干,几乎忙得停不下来,转眼就过去了几个月。
第一批从岭北来的流民已经到了,他们甚至都没有走到幸福城,就被其他的县城允诺许多条件提前带走,但还是有一支数百人的队伍坚持来到了幸福城,说是投奔熟人来的,而且还准确地说出了军械处主任吴小山的名字。
后来大家才知道,带领这支队伍前来的人,正是东阳县的县令。
吴小山几年前就去拜访过对方,但对方因为放不下县里的百姓,不愿同他离开。
谁想如今,对方竟带着整个东阳县仅剩的百姓们跋山涉水来到了这里。
东阳县的情况周粥是知道的,县城自封的时候,她还让楚凌骁帮忙送了自己知道的一些卫生常识进去,对这位县令十分敬佩。
在这位县令亲自到来时,周粥并没有将他们赶走,而是在城外划分了一块地给他们,让他们暂时在那里生活。
而这位东阳县的县令,自然被周粥吸收为幸福城干部的一员,准备把他培养培养,送到其中一个县令被杀的县城去当县长,到时那些百姓自然会跟着他一起走,又能完成一件事。
二皇子自身不正,导致了京城的混乱,大皇子没有错过机会,哪怕还没有将自己占领的地盘彻底掌握,还是第一时间出兵攻打京城,双方开始了长时间的拉锯战。
这些事情并没有影响到岭南,周粥看着各个县城递上来的汇报,处理着各种各样的事情。
这些年,她明明培养出了许多能人,也接收了许多有才华的人,幸福城干部的队伍越来越大,可摆在她桌面上需要她处理的事却一点不见少,反而越来越多。
她明明是想要减负的,可担子却越来越大。
那些来幸福城学习的县城的县令也不知是失了智还是怎么了,县里搞个规划想要拆迁重建这种事都要问她,她又不是管事人,但人家都问了,她也不能不回,还能顺带着让幸福城的施工队赚上一笔,于是附上了建议。
一个县城一件事,十个县城十件事,但现在与幸福城有联系的县城可不止十个,每个县城送过来的事也不止一件,因此周粥越来越忙,但岭南也因为她的忙碌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