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家人很多,几乎在首都的卫家人不论年龄大小全都聚在了饭店。
一共二十四人,苏彦青提前定了一间摆了两张桌子的包间。
宋露白在小地方呆的久,以前在阳城时也没机会到这样的地方来吃饭,初进饭店就让她觉得这里很气派。
卫韶虽然和苏鸿离了婚,但俩人一进包间,自动坐在了一起,两人之间也不复之前在外面时的梳理与客气,说起话来脸上都带了笑。
苏彦青像个迎宾员一样,给每个长辈拉好凳子,让大家依次落座。
虽然一切看起来很正常,但被苏彦青安排好的宋露白觉得这屋里充满秩序。
孩子被安排到了另一桌,看着乖巧坐在那边却频频朝她望来的闺女,宋露白安抚的对俩人笑了笑。
卫家全是文化人,卫扬的姐姐们嫁的也全是文化人,虽然苏鸿和卫韶离了婚,但宋露白能看出,苏鸿这个学者在这包间里还是有举重若轻的地位。
一大家子多年未这样相聚,但在包间里,大家说话还很客气,就连说话都要保持音量。
宋露白和卫家的人都不认识,席间能轮到她说话的时候也很少,此时她是一个观察者,试图让自己在这里显得没那么突兀。
都一个小时了,苏鸿还在喋喋不休,其余人吃的也很克制,宋露白发现大家坐在那身体保持的姿势、眼睛的目光、拿筷子与碗的姿态、咀嚼的口型、放筷子的位置、可以夹菜的区域、夹回来的菜分几口吃下都像是按照辈分落座的座位一样带着秩序。
苏彦青的父亲苏鸿就是这间包间里秩序的最大维护者。
明明之前还显得很健谈的苏彦青在席间都不怎么说话,看起来还挺稳重。
看的出来,这一大家子的礼数很多。
她不多言,也不多伸筷子,好在卫扬时不时给她夹点菜,让她不至于这么难熬。
一顿饭吃了三个多小时才散场,俩闺女早就昏昏欲睡,等出了饭店,宋露白和卫扬怀里一人托了一个。
卫韶和苏鸿出了门后又开始装作互相不认识。
宋露白蹭了蹭卫扬的胳膊,小声问:“大姐夫现在在干什么?”
卫扬侧身在她耳边小声说:“图书馆整理书册,还是去年调进图书馆的,之前差点去村里了,我感觉时局快要好了。”
宋露白觉得苏鸿那身气质和谈吐,除了是封建大家长,看起来少说也能当个s长级别的人物。
不过离时局明朗还得三四年呢,估计到时候苏鸿又是另一番际遇了。
卫扬小声说:“等会回去咱再烤点红薯吃,你肯定也没吃饱。”
席间光听大姐夫和三姐夫那几人说话了,他也说了不少,动筷子的次数少,进肚子里的食物自然也很少。
宋露白笑着说:“你们家以前都这样?”
这样的饭局,一年一顿就够了。
卫扬小声说:“我从部队里回来之后发现就这样了,大姐夫这个人,学问高,讲究的也多,我们家的人又敬老爱幼,愿意配合他…”
说到这里,卫扬自己都忍不住笑场了。
“还好,咱们离的远,用不着经常见到他。”
夫妻俩都笑了。
宋露白的大专学历在卫家都不够看的,席间苏鸿还提点了她几句,让她不要歇下继续进步的脚步,她只能说好。
好在他只是说了这几句,不然她得像凳子上扎了针般坐立难安。
“舅、妗子,等等我。”
苏彦青提着食盒跑到近前,拍着食盒得意的说:“我知道你们肯定都没吃饱,所以在定菜的时候就提前定了两个菜打包,一会儿回去咱们再一起吃点。”
因为怕他爸说,所以晚上苏彦青压根不敢开单位的车出来得瑟,此时也只能和大部队一道往回走。
在前头和二姐说话的卫韶回头说:“你还挺体贴。”
苏彦青反问:“妈,你吃饱了吗?”
卫韶转回头不说话了。
苏彦青小声说:“以前只要出门去饭店吃饭,我就没吃饱过,和我爸一起吃饭,和上刑没区别,都得提前吃饱了再去,我庆幸她俩离婚了。”
虽然是假的,但不用天天见他爸,日子真是清爽多了。
宋露白:“…”
这话你咋不敢在席间当着你爹的面说呢?
卫扬上下打量他一眼,语气平平却充满嘲讽:“刚才吃饭的时候哑巴了,出来了话挺多。”
苏彦青哼道:“我这叫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
好在在离开首都之前宋露白都没和苏鸿一起再吃饭,每顿饭都吃的挺尽兴。
短短的五天,一家四口去百货大楼买了衣裳,去吃了同和居的鲁菜、鸿宾楼的清真菜,还在天安门前拍了几张照片。
每天的生活都很丰富,孩子很开心,宋露白也很开心。
临行前,二姐给她们送来了一些鱼虾干和糕点。
孩子去院子里玩了,大姐卫韶对宋露白二人说:“俩孩子不够,你俩趁着年轻再生一个,孩子多了家里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