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青青急忙伸手扶住了何清,恳切地说道:“众人拾柴火焰高,只有我们大家通力合作,才能改变女子的境遇,改变宁古塔的现状。何姐姐,日后你在耀州也会流芳千古的。”
“我哪里有这样的妄念,不过是尽一份力罢了。青青,如果不是你收留了我,我就是一截枯枝,不知何时就碾落成泥了。”何清低声叹息。
烛火在她眼中跳跃着,明亮又温暖。
林青青没有错过何清眼中那簇突然亮起的光火。她握住何清微凉的手,力道坚定。
“枯枝遇春,也能发新芽。何姐姐,你心里的那团火,从未真正熄灭过。”
她拉着何清走到窗边,推开木窗,夜风涌入,吹得烛火摇曳,也吹动了何清额前的碎发。
窗外并非一片漆黑,远处几处屋舍还亮着零星灯火,像是散落在夜幕里的星子。
“你看,”林青青指向那些光点:
“那是方姐姐在赶制冬鞋,她曾经受尽前夫的欺辱,女儿还差点儿被她那个畜生爹给卖到窑子里去。现在,不过一年光景,她靠着自己的双手自食其力了,而且巧儿也在学堂读书呢!
那是牛大嫂带着人在挑选送往京城的干果、山货。她的女儿现在能帮着清点货物了,她骄傲地见人就显示呢!
我给她们的是谋生的机会,你却能让她们飞得更高更远。”
何清略略有所思,这一次她没有再谦逊地低下头。
任由夜风吹拂脸庞,目光追随着那些温暖的光点,最终落在窗台上被烛光照亮的一盆绿植上——一株曾经濒临枯萎,如今却抽出嫩绿新芽的兰草。
她深吸一口气,夜风带着自由的味道。
“我明白了。”她的声音依旧轻柔,却没了方才的飘忽,像是一根落地的针,清晰而坚定。
“你放心吧,我保证每个来学堂的孩子都学有所成。”
“娘,我也会努力读书,长大以后成为您和林姨一样的人。”顾婉柔抱着她的腿,脸上笑成了一朵花。
林青青嘴角扬起,她知道,那截看似枯槁的枝条,已然扎根进肥沃的土壤,真正的生机,正在无人看见的深处蓬勃蔓延。
而她们要做的,就是让这生机,冲破每一寸冻土。
再过了几天,李武推荐的周先生风尘仆仆地赶来了。
“周先生,这就是咱们的东家,林青青林姑娘,你喊她青青妹子也行。”李武把一个斯文儒雅的中年人带到了林青青的面前。
“林东家,因为沿途购买了大量的书籍,耽误了行程,抱歉抱歉。”周先生对着林青青作揖。
“有劳周先生了,辛苦辛苦。咱们这里条件艰苦,您先留下来看看是否适应?若是决定长期留下来,我绝不会亏待您。吃住的条件比不得其他地方,但是薪酬我可以给双倍。”
林青青很有诚意。
“没什么不适应的,我周仲文孤身一人,既然前来投奔李兄和林东家,就不走了。”
那周先生人虽然斯斯文文的,但是说话办事倒是很爽快。
“对,哪处田园不歇马,哪里黄土不埋人?周先生,你们都是一样的人,无牵无挂的,人在哪里家就在哪里。”李武一巴掌拍在他的肩膀上。
把周仲文拍了个趔趄。
周先生揉了揉肩膀,笑道:“我和李兄还是不一样的,你有妻有子,我孑然一身。”
“这好办,只要你肯留下来,成家的事情包在我,我青青妹子的身上。”李武大包大揽地说道。
林青青粲然一笑:“我能给周先生房屋土地,至于成亲,要看缘分的,我尽力帮你寻一位识文断字,通情达理的好姑娘。”
周仲文摆摆手,他知道耀州是一个蛮荒之地,还不够开化,这里能识字的姑娘,那想必是凤毛麟角了。
周先生的到来,给这片新居地注入了新的活力。
他安顿下来的第二日,便将林青青早就做好的匾额——“启明学堂”,端端正正地挂在了门楣上。
消息像长了翅膀,迅速传遍了附近的乡邻。
想到女孩子如今陆陆续续地开始读书,稍微有些见识的人家纷纷决定送儿子去上学堂。
见到这位举止儒雅、谈吐不凡的周先生,又听闻他是林青青特意从外地请来的,而且教出了秀才,顿时对他倍加信任。
再加上顾承志和几个早已心痒难耐的男孩儿立刻高高兴兴地去上学,那股渴望劲儿感染了不少家长。
开课那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学堂外就聚了不少人。有父亲领着儿子的,有祖父带着孙儿的,还有半大的小子自己跑来的,熙熙攘攘,竟比女学开课时还要热闹几分。
周先生一身洗得发白的青衫,站在学堂门口,面带微笑,从容不迫地接待着前来询问的乡邻。
他言语平和,不仅解答蒙学课程,还能随口说出些天文地理、农时节气的常识,让人顿生敬意。
李武也在一旁帮着维持秩序,嗓门洪亮:“都别挤,都别挤!周先生学问大着呢,以后娃娃们有的是机会请教。按之前登记的名单来,一个个进。”
这是他推荐的先生,这么快就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他与有荣焉呢!
林青青和何清站在稍远的地方看着这一幕,相视而笑。
何清轻声说道:“看来,男学堂这边,是不用愁生源了。”
林青青点点头,目光欣慰:“是啊,看到了女孩子们的变化,男孩子们的爹娘也坐不住了。谁都希望自家的孩子能更有出息。周先生有真才实学,又能因材施教,这才是关键。”
果然,不过三五日,周先生的男学堂便招收了二十多名年龄不一的男学生,将几间堂舍坐得满满当当。
朗朗的读书声从此与女学那边清脆的诵读声交织在一起,成了这片土地上最动人的交响。
更让何清感到宽慰甚至有些意外的是,这位周先生对林青青筹办女学之举,非但没有流露出丝毫轻视或反对,反而十分赞同。
一次课后,他主动对林青青和何清说道:“林东家、何先生,女子读书明理,实是家国之幸。古人云‘闺阃乃圣贤所出之地,母教为天下太平之源’,若有明理之母,何愁无贤德之子孙?两位此举,功在长远。”
他的话语诚恳,目光清澈,没有丝毫的虚伪客套。
这份理解与支持,让何清心中对他生出了几分真正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