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十六甲午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并州旧宅外就已经是一片忙碌景象。
侍卫们身着整齐的制服,按照严格的规制排列在道路两侧,神情严肃,如同一尊尊雕塑般站立着。
负责祭祀的官员们则手捧着祭文和祭品,神情专注地仔细核对每一个流程,不敢有丝毫疏漏,以确保这场祭祀仪式能够完美无缺地进行。
这一切都是为了迎接李治的到来。
李治特意吩咐要回来祭拜这座旧宅,并特别要求将武士彟、殷开山、刘政会三位功臣的灵位设置在此处,一同配享祭祀。这不仅是对旧宅的缅怀,更是对这些功臣的敬重和纪念。
辰时刚过,李治的御驾缓缓驶来。车驾停稳后,李治缓缓走下车来。
他的目光扫视过旧宅的门庭,仿佛在回忆着曾经在这里度过的时光。
脚步也不自觉地放缓了一些,似乎是想要多停留片刻,感受一下这里的氛围。
守在门口的老仆早已等候多时,见到李治的身影,他连忙迎上前去,跪地行礼,声音中带着几分难以抑制的激动:“老奴恭迎陛下,陛下还记得回来看看。”
李治微笑着点点头,抬手轻轻地扶起了老仆:
“这处宅子是朕以前住过的地方,自然记挂着。”
他的语气中透露出对这座旧宅的深厚情感,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李治缓缓地踏入这座旧宅,仿佛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了曾经的岁月。
熟悉的院落布局,让他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脚步,凝视着眼前的一切。
那些零碎的记忆,如同被唤醒的沉睡巨兽,纷纷涌上心头。
他想起了在这里度过的点点滴滴,想起了曾经的欢笑和泪水,想起了那些早已模糊的面容和声音。
李治转头对身边的内侍说道:
“以前这院里种着棵老槐树,如今倒还在。”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感慨,似乎那棵老槐树见证了他的成长和变迁。
内侍张瑜顺着李治的目光看去,微笑着回答:
“是啊,地方官一直派人照看着,说是陛下当年喜欢在树下读书,得好好护着。”
他的话语中透露出对皇帝的尊敬和对这棵老槐树的重视。
李治微微点头,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他没想到,这么多年过去了,这棵老槐树依然被人精心照料着,就像他的过去一样,虽然历经风雨,却依然留存。
不多时,众人来到了祭祀的正厅。
厅中一片肃穆,供桌上摆满了祭品,先帝的先祖灵位居中,庄严肃穆。
而武士彟、殷开山、刘政会三位功臣的灵位则分列两侧,仿佛在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
祭品摆放得整整齐齐,香烛已经点燃,烟雾缓缓升起,弥漫在空气中,给整个正厅增添了一份神秘而庄重的氛围。
祭祀仪式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按部就班地展开。皇帝身着华丽的龙袍,步伐稳健地走向祭台,亲自上前点燃香烛,每一个动作都显得庄重而虔诚。
接着,礼官双手捧着祭文,声音洪亮地诵读起来。
祭文中不仅深情地追忆了先祖的教诲和恩德,还详细地列举了三位功臣当年的丰功伟绩。
武士彟早年慷慨解囊,资助义军,为稳定后方立下汗马功劳;
殷开山在沙场上纵横驰骋,屡立战功,为大唐的开疆拓土做出了巨大贡献;
刘政会则坚守太原,传递军情,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关键支持。
这些事迹桩桩件件,都被清晰地呈现在众人面前。
当礼官读完祭文,皇帝缓缓转过身来,对着灵位深深躬身行礼,他的语气诚恳而真挚:
“朕今日特意回到这旧宅祭拜,也是为了请三位公公用享这祭祀。当年若不是有你们辅佐先祖,助力大唐开国,又怎能有如今这安稳的局面呢?朕和朝廷都铭记着你们的功劳,往后也一定会好好照看你们的子孙。”
皇帝的话语如同一股暖流,流淌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站在一旁的三位功臣后代,听到这话,不禁眼眶湿润,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他们为自己的祖先感到骄傲,更为皇帝的这番话所感动。
武元庆和武元爽两人见状,急忙快步上前,双双躬身施礼:
“陛下圣明,陛下对先父的功绩念念不忘,还特意让他在此配享祭祀,此等隆恩,臣全家都感激涕零,没齿难忘啊!臣等定当谨遵陛下教诲,世代忠顺朝廷,绝无二心!”
李治微笑着点了点头,然后抬手示意他们起身。
待二人站起身来,李治语重心长:
“你们的父辈皆是我大唐的有功之臣,他们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实乃国家之栋梁。
如今他们虽已仙逝,但他们的功绩和精神却永远留存于世。
你们作为他们的后人,更要继承他们的忠心,勤勉奉公,为朝廷效力,切不可辜负了朕对你们的期望啊!”
祭祀仪式结束后,李治并没有立刻离去,而是在这处旧宅里漫步闲逛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