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殿皇后宫内,气氛凝重而肃穆。
武媚娘端坐在锦榻之上,仪态端庄,她的美目凝视着李治,两人正在商议朝堂上的诸多事务。
武媚娘的声音清脆而坚定,她详细地分析着当前的局势和各种问题。
李治则认真倾听,不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然而,就在讨论的过程中,武媚娘忽然停住了话头,似乎想起了什么重要的事情。她的目光微微一闪,轻声说道:“圣人,前几日我忽然想起了李义府。当年废王立武之时,他可是第一个站出来奏请的,为我出了不少力呢。”
李治手中摩挲着茶盏,抬起头来,与武媚娘的目光交汇。
他的脸上并没有显露出太多的情绪,只是缓缓地说道:
“哦?你倒还记得他的旧功。只是李义府之前因为贪墨、欺压同僚等罪名被贬,这才出去没多久,现在就调他回来,会不会太早了些?”
武媚娘微微一笑:
“圣人,我也知道李义府之前犯了些过错。但他毕竟是有才能的,而且对朝廷也曾有过贡献。如今他在外任职也有些时日了,想必已经有所反省。若能将他调回长安,让他为朝廷再尽些力,岂不是更好?”
李治沉默片刻,思考着武媚娘的话。他知道李义府的确是个有能力的人,但他的品行却让人有所担忧。然而,武媚娘的提议也并非毫无道理。
最终,李治点了点头,说道:“既然你如此看重他,那就依你所言吧。不过,待他回来后,还需多加观察,若他再有什么不当行为,绝不能姑息。”
武媚娘连忙应道:“圣人放心,媚娘自会让人去监视的。”
李治端坐在案几前,右手端起茶盏,左手则有节奏地轻敲着茶盏的边缘,发出清脆的声响。
他的目光落在武媚娘身上,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若有似无的笑容,但这笑容并未到达眼底。
李治心里很清楚,武媚娘之所以想要召回李义府,无非是因为两人之间的旧情,同时也是为了在自己身边安插一个亲信,以巩固她的势力。
然而,李治并非毫无主见之人,他自然不会完全听从武媚娘的意见。
对于李义府这个人,李治心中早有定论。
如果李义府能够安分守己,不再像以前那样贪墨跋扈,那么将他留在朝廷中,或许还能起到一定的平衡作用。
但若是李义府仍然不知收敛,继续胡作非为,那么这次召回正好可以成为一个借口,将他彻底扳倒。
如此一来,既可以除去一个潜在的隐患,又能让武媚娘明白,朝堂大权终究还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想到这里,李治的心情稍稍放松了一些,他放下手中的茶盏,看着武媚娘:
“你所言不无道理。既然如此,就依你所言,定在七月初八将他调回长安。
不过,先给他一个闲职,让他暂时闲置一段时间,也好观察一下他的表现。”
武媚娘见李治应允,心中暗喜,她的眼底迅速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光芒,但很快就被她掩饰过去。
她稍稍沉默了一下,然后微笑着补充道:
“圣人考虑得真是周全啊。不过,李义府毕竟曾经立下过一些功劳,这次回来后,圣上您也不必对他太过苛刻。不妨先让他适应一下新的环境,看看他的表现如何。如果他有什么做得不妥当的地方,圣上您再适时地提醒他,这样也不迟嘛。”
武媚娘的这番话,表面上看起来是在为李义府着想,担心李治一开始就对他过于严厉,会让李义府感到无所适从。
但实际上,她真正担心的是李治会彻底断绝与李义府的联系,从而使自己失去这条重要的人脉。
李治自然明白武媚娘的心思,但他并没有直接点破,只是淡淡地回应:
“朕心里有数。赏罚分明,才能让人心悦诚服。他若是真的能够改过自新,朕自然不会亏待他;
可若是他还敢重蹈覆辙,继续贪污腐败、欺压同僚,那也就无需多言,朕会立刻让他卷铺盖走人,免得他留在朝堂上惹是生非。”
李治的这番话,虽然说得云淡风轻,但其中的分量,武媚娘又怎能听不出来呢?她心里很清楚,李治虽然看似同意召回李义府,但实际上早已留了后手。
不过,武媚娘并不着急,她相信只要李义府能够回到长安,就一定会有机会重新攀附上来。
到那时,她再慢慢地调教他,相信总能让他为自己所用。
两人又寒暄了几句其他政务方面的事情后,武媚娘便缓缓站起身来,向李治行礼告辞。
她轻盈地转身,优雅地走出了殿门。
当她的身影即将消失在门口时,她突然停下脚步,回过头来,目光凝视着太极殿的方向,仿佛那里有什么让她牵挂的事物。
武媚娘的心中暗自思忖道:
“李义府啊,这次可是你难得的机会,你一定要好好把握,千万不要让我失望,更不能给圣人留下任何可以借机处置你的把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