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庆二年八月十六日清晨,太阳刚刚升起,柔和的晨光如轻纱般慢慢地覆盖在桂州城的城头。
此时,周道务和李孟姜的车驾已经悄然抵达了府衙门前。
府衙的属官们早已整齐地列队等候,他们神情肃穆,恭敬地迎接周道务和李孟姜的到来。
当车驾缓缓停下时,属官们赶忙上前,躬身行礼,齐声说道:
“属下等恭迎都督与长公主。”
周道务小心翼翼地扶着李孟姜下车,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
“不必多礼,带我先查看一下衙署。”
于是,众人簇拥着周道务和李孟姜走进了府衙。
一进大门,周道务便径直走向正堂,他的步伐稳健而坚定。进入正堂后,周道务接过属官递来的印信和账簿,然后在主位上坐定。
他翻开最上面的册子,目光如炬,仔细地扫过户籍数字。突然,他的眉头微微一皱,问道:
“去年的流民安置情况如何?”
户曹参军见状,连忙上前一步,躬身回答道:
“回都督,已按朝廷令安置流民三百余户,分拨了荒地供他们耕种。”
周道务微微颔首,表示同意,然后说道:
“午后召集各曹主官议事,重点讨论一下农桑和防务的问题。”
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透露出一种沉稳和决断。
与此同时,李孟姜在司户的引领下,正在查看后衙的住处。司户恭敬地介绍道:
“这里原本是前任都督的家眷居所,已经按照您的吩咐打扫干净了。”
他指着院内的厢房,继续说道:
“库房里也备好了本地的布匹和粮食,如果长公主有什么短缺的地方,尽管吩咐就是。”
李孟姜缓缓环视四周,目光扫过每一个角落,然后微笑着说道:
“不必如此铺张,把那些闲置的房间收拾出来,日后可以用作账本存放处。”
她的声音清脆悦耳,却又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
接着,李孟姜走到窗边,向外望去,只见院角有一片空地,绿草如茵,阳光洒在上面,显得格外宁静。
她转头对身旁的侍女妙儿吩咐道:
“明日让人在那片空地上种些青菜吧,这样就不用总是往市集跑了。”
妙儿连忙应道:
“是,长公主。”
就在同一时刻,洛阳紫微宫的朝会刚刚结束。
李治端坐在龙椅上,俯视着阶下的群臣。
他的目光落在许敬宗身上,朗声道:
“许卿久在中枢,熟悉典章制度,即日起任侍中,辅佐朕处理门下省事务。”
许敬宗闻言,连忙跪地谢恩:“谢陛下隆恩!”
许敬宗恭敬地弯下身子,双膝跪地,然后用额头重重地撞击地面,发出清脆的声响。
他抬起头,一脸虔诚地说道:
“微臣感激陛下对我的信任,我必定会全力以赴,绝不辜负陛下的恩泽。”
李治面带微笑,语气温和地回应道:
“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责任重大,你务必要严谨认真,切不可有丝毫懈怠,以免辜负朕对你的殷切期望。”
许敬宗再次叩头谢恩,然后从内侍手中接过象征权力的官印。
官印沉甸甸的,仿佛承载着整个国家的重量。
散朝之后,许敬宗马不停蹄地赶往门下省赴任。
他的身影刚出现在衙署门前,等候多时的属官们便纷纷迎上前来,躬身行礼,齐声说道:“恭迎许侍中。”
许敬宗微笑着向众人点头示意,然后快步走进正厅。
他的目光落在墙上的职司名录上,上面详细列出了门下省各个职位的职责和工作内容。
许敬宗转身坐定,开口吩咐道:“把近期待审核的诏令都呈上来。”
主事不敢怠慢,急忙抱来一摞厚厚的文书,放在许敬宗面前的案几上。
许敬宗随手拿起最上面的一份《岭南赋税调整令》,展开仔细审阅起来。他的眉头渐渐皱起,突然指着其中一页,说道:
“这里的税率计算有误,需要户部重新核算后再来。”
午后,阳光透过云层洒在桂州府衙的正堂上,给这座古老的建筑增添了几分暖意。
正堂内,各曹主官们正依次向周道务汇报着各自负责的事务。
首先是兵曹参军,他一脸严肃地禀报道:
“驸马,桂州周边的蛮族部落近期颇为安分,没有发现明显的异动。不过,为了以防万一,卑职认为还是应该增派巡逻队,加强对边境地区的防范,以免他们突然发动劫掠。”
周道务微微皱眉,沉思片刻后说道:
“嗯,你所言甚是。这样吧,从府兵中抽调一百人,分成三队,轮流值勤。每半月向我汇报一次蛮族部落的动向,若有异常情况,立即上报。”
接着,周道务将目光转向了功曹,询问道:
“科举在即,本地学子的备考情况如何?”
功曹连忙起身,恭敬地回答道:
“回驸马,卑职已按照您的指示,在城内设立了两处学馆,并聘请了几位有经验的先生授课。目前,预计有二十余名本地学子参加今年的秋试。”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