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台吉是努尔哈赤第三任大妃孟古哲哲之子(也有说孟古哲哲从来没有当过大妃,但是从黄台吉的地位来看,他当时和褚英代善莽古尔泰包括后来的阿济格地位相当,努尔哈赤的其他庶子却没有这个待遇。而且阿巴亥也是在孟古哲哲死后才成为大妃这件事来看,可以基本确定孟古哲哲应该确确实实是努尔哈赤的大妃。)
而莽古济的母亲是努尔哈赤的第二任大妃富察·衮代。
那么就有意思了,阿巴亥是大妃,富察氏也是大妃,孟古哲哲也是大妃。
那么到底谁才是努尔哈赤后宫主事人呢?
答案是富察氏!
所以说努尔哈赤狡猾,努尔哈赤的婚姻基本上都是政治婚姻。他的每一个妻子包括他的第一个大妃佟佳·哈哈纳扎青都是。
努尔哈赤的成长历史就是一本凤凰男逆袭史。
十八岁的努尔哈赤还是李成梁的亲兵,他十五岁被父亲和后妈赶出家门后,投奔了外祖父王杲,结果当年王杲就因为袭扰大明被李成梁攻破城池,后来王杲父子被送到北京凌迟处死。
因为他是建州左卫指挥使塔克世的儿子,所以李成梁收了他当义子,他在李成梁军中当了三年的亲兵,并且在李成梁撮合下,在明万历五年(1577年)娶了佟佳·哈哈纳扎青为妻,佟佳氏的父亲佟佳·塔木巴晏当时是辽东地区着名的大商人,由于当时努尔哈赤一无所有,所以他当时是佟佳氏的赘婿。
后来他企图回家继承建州左卫指挥使失败后,也是在佟佳氏的支持下才有资本起兵的。
佟佳氏后来生了努尔哈赤的长子褚英和次子代善。
佟佳氏死后,努尔哈赤当时已经比较有实力了,但是还不够强大,他又看上了建州右卫头人富察·莽塞杜诸祜的女儿富察.衮代。
富察.衮代其实是二婚嫁给的努尔哈赤,第一任丈夫是努尔哈赤的一个堂兄威准,而且富察氏还为威准生了一个儿子昂阿拉。
1585年富察氏的丈夫威准病逝,恰好努尔哈赤的发妻佟佳.哈哈那扎青病逝,在女真族有“兄终弟及”的习俗,所以富察氏便带着儿子昂阿拉嫁给了努尔哈赤。
富察氏为努尔哈赤生下三个儿女:皇五子莽古尔泰、皇十子德格类和公主莽古济。
但是万历十六年(1588年)九月,努尔哈赤为了拉拢当时女真中非常强大的叶赫部,于是迎娶了叶赫东城贝勒杨吉砮之女孟古哲哲为正妃,但是并没有废除富察氏的大妃之位,而且后宫之中依然是富察氏做主。
直到后来孟古哲哲死去,努尔哈赤又娶了阿巴亥作为正妃,但是后宫的事情也一直是富察氏在管理。
所以努尔哈赤后宫中一直同时有两个大妃。
而且有传言说孟古哲哲之所以二十九岁早死和这位富察氏关系不小。
这段时间因为莽古济怀孕,所以富察氏一直亲自在通辽照料。
这才是为什么赫图阿拉主事的人是阿巴亥。
富察氏和阿巴亥的纠纷就更多了,阿巴亥十几岁就能得到努尔哈赤的喜爱,除了容貌,心智也是了得,但是却始终富察氏压制着。
在努尔哈赤的后宫中,矛盾最多的,却不是阿巴亥,毕竟阿巴亥年纪还小,无论手腕还是和努尔哈赤感情自然都是斗不过富察氏。
但是在努尔哈赤后宫中斗的最厉害的却是富察氏和孟古哲哲。两个人都是在努尔哈赤年富力强的时候跟着他一起创业。又都是努尔哈赤的正妃,还都有自己的孩子,就算为了孩子的未来也得斗啊!
两个人的斗争从孟古哲哲入门开始一直持续到孟古哲哲死去,本来富察氏以为孟古哲哲死了自己就是努尔哈赤身边唯一的正妃了,结果努尔哈赤那个无耻的家伙居然娶了十二岁的阿巴亥为侧妃,在阿巴亥十四岁生下阿济格后,还被立为正妃。
说实话富察氏都快气炸了,但是她年老色衰实在没有办法和一个青春年少的宠妃争宠,于是就趁着女儿怀孕,出来散散心。
大明攻打赫图阿拉,舒尔哈齐反叛,黄台吉出逃一连串的事情也让富察氏无所适从。
不过在努尔哈赤后宫摸爬滚打这多年的女人哪一个是省油的灯?
莽古济一过来和富察氏商量,富察氏脑子中就已经想了十几条计策,却不开口,而是问莽古济:“你觉得应该怎么办?”
莽古济却扑在她怀里,笑道:“母后,这个小小黄台吉,这些年仗着大汗的威风,可是给大哥找了不少麻烦啊!”
富察氏却皱眉说:“可是现在是我建州生死存亡之时,这个时候动黄台吉不好吧!再说了黄台吉手中有两万大军,咱们也不是对手啊!”
莽古济却道:“现在哈达部大概有一千甲兵,极限可以抽调三千兵。咱们明着自然不是黄台吉的对手,不过他远道而来,又丢了赫图阿拉,粮草必然不多,我们把他诳进城来。到时候搓圆捏扁,还不是母后一句话?”
富察氏却欣慰的看着女儿:“你倒是像我,比你大哥能拿的定事情!”又皱眉道:“可是就算除了黄台吉,那大明的夏王还在赫图阿拉,咱们怎么处理?”
莽古济嫣然一笑:“咱们便是借着黄太吉的人头一用了!到时候,拿着黄台吉的人头献给夏王,为大哥莽古尔泰求一个建州左卫指挥使怎么样?”
富察氏却皱眉:“你大哥现在可是在大汗军中啊!”
“大哥前些日子,传信给我说他已经奉大汗的命令,返回辽东,算着日子应该差不多了!”莽古济说。
“我怎么不知道?”富察氏惊讶的问道。
“大哥这次东返颇为不顺,已经和瓦齐尔汗打了三场,大汗给他的三千骑兵现在已经不足一千了。所以大哥才让我给他准备部队,再返回赫图阿拉。”莽古济说。
“他想干什么?”富察氏疑惑的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