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午后,阳光带着一丝慵懒的暖意,透过疏朗的桂枝洒下斑驳的光影。顾倾城和陈晓阳又一次并肩漫步在熟悉的景山公园入口。青石铺就的小径蜿蜒向前,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花草清香与秋日特有的干爽气息。
“记得上次来,还是初春,连翘和迎春开得正盛。”顾倾城微微侧头,目光扫过路边已染上些许秋色的草坪,嘴角噙着一抹浅笑。她今天穿了一件米白色的风衣,长发被风轻轻扬起几缕,显得温婉而恬静。
陈晓阳推着一辆半旧的自行车,车筐里随意放着一瓶水和两本刚从书店淘来的书。他闻言,憨厚地笑了笑,露出整齐的白牙:“是啊,时间过得真快。那会儿你还说,景山是俯瞰故宫最好的地方。”
两人沿着不算陡峭的山路缓缓向上,不时有三三两两的游人擦肩而过,有的拿着相机拍照,有的则像他们一样,只是悠闲地散步聊天。景山不高,却足以让人暂时忘却山下都市的喧嚣。沿途的松柏依旧苍翠,而一些枫树的叶子已经悄悄变红,点缀在一片绿意之中,煞是好看。
“工作还是那么忙吗?”陈晓阳打破了片刻的宁静,关切地问道。
顾倾城轻轻“嗯”了一声,随即又释然道:“还好,习惯了。偶尔像这样出来走走,感觉整个人都放松了。”她深吸一口气,仿佛要将这山间清冽的空气都吸入肺腑。
他们聊着最近的生活,工作中的趣事与烦恼,偶尔也回忆起学生时代的荒唐与美好。不知不觉,便登上了万春亭。这里果然是景山的制高点,凭栏远眺,整个北京城的风貌尽收眼底。南边,金碧辉煌的紫禁城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中轴线清晰可见;北边,奥林匹克公园的鸟巢和水立方遥遥在望;东西两侧,高楼林立与胡同四合院交织,展现着这座古城的古今交融。
“每次站在这里,都觉得特别开阔。”顾倾城望着远方,眼神中带着一丝感慨。
陈晓阳站在她身旁,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她的侧脸,以及她眼中映出的那片广阔天地。秋风拂过,带来一丝凉意,他下意识地将自己的外套脱下,想披在她肩上,又有些犹豫,最终只是轻轻咳嗽了一声。
顾倾城转过头,正好对上他有些局促的目光,两人相视一笑,空气中似乎多了一丝微妙的情愫。
“下去走走吧,那边好像有个展览,关于老北京风俗的。”顾倾城率先打破了这短暂的沉默,指了指不远处的一个展厅。
“好啊。”陈晓阳欣然应允,推着车,与她并肩向山下走去。阳光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交叠在一起,仿佛预示着某种未完待续的故事。景山公园的午后,因为这再次的相聚,显得格外温馨而悠长。
秋意渐浓,午后的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京城西直门外那片古朴的建筑群上。顾倾城拢了拢身上的浅灰色风衣,目光越过街角的老槐树,落在了不远处那座熟悉的朱漆山门——北京市五塔寺,这座正式名称为“真觉寺”的明代古刹,此刻正静静地等候着他们的到来。
身旁的陈晓阳背着一个半旧的帆布相机包,手里还拿着一本泛黄的《北京名寺访古》,他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语气里带着一丝期待:“倾城,上次来还是初春,寺里的那几株玉兰开得正好,这次秋天来,该是另一番景致了。”
顾倾城浅浅一笑,眼波流转间带着几分对历史的向往:“是啊,五塔寺的金刚宝座塔,无论哪个季节看,都透着一股历经沧桑的庄严与神秘。尤其是塔身那些精美的雕刻,每次来都能有新的发现。”
两人穿过略显喧闹的街道,踏上门前的石阶。山门依旧是记忆中的模样,斑驳的红墙诉说着岁月的痕迹,门楣上“真觉寺”三个遒劲的大字,在秋日的映照下更显古朴。或许是午后的缘故,寺内游人不多,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香火味和秋日特有的草木清香,瞬间将外界的喧嚣隔绝开来。
他们没有急于直奔主题,而是沿着中轴线缓步前行。庭院里的古柏愈发苍翠,树下散落着几片金黄的银杏叶,预示着不久后这里将是一片金色的海洋。甬道两旁的石翁仲沉默地伫立着,仿佛在守护着这座古寺的秘密。
“记得吗?”陈晓阳忽然停下脚步,指着不远处一座碑亭,“上次我们在这里讨论了半天那上面的碑文,还是没完全弄明白几个异体字。”
顾倾城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嘴角漾起温柔的笑意:“怎么不记得,后来回去查了好久资料。这里的每一处,似乎都藏着讲不完的故事。”
绕过碑亭,眼前豁然开朗。巍峨的金刚宝座塔便完整地呈现在眼前了。这座由汉白玉和青石砌成的宝塔,在秋日晴空的映衬下,更显洁白挺拔。塔基上五个小塔错落有致,塔身上雕刻的佛像、梵文、狮象、孔雀等图案,虽历经风雨侵蚀,却依然清晰可辨,刀法细腻,栩栩如生。
顾倾城缓步走近,伸出手轻轻拂过冰凉的石栏,指尖似乎能感受到历史的脉动。“每次站在这里,都会感叹古代工匠的智慧和虔诚。你看这些雕刻,线条流畅,神态庄严,每一个细节都处理得那么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