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意渐浓时,顾倾城与陈晓阳再次踏上了辽宁省朝阳市的土地。此行的目的地,是城中那座隐于街巷深处的地藏寺。阳光透过疏朗的枝叶,在青石板路上洒下斑驳的光影,两人沿着蜿蜒的小径缓步前行,远远便望见寺院飞檐上悬挂的风铃,在微风中轻响,似在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沉淀。
走近寺门,古朴的朱漆牌坊映入眼帘,“地藏寺”三个鎏金大字庄严肃穆,历经风雨却依旧透着沉静的力量。推开虚掩的木门,吱呀一声轻响,仿佛惊扰了时光的宁静。院内草木葱茏,几株百年银杏的叶子已染上浅黄,与红墙黛瓦相映,更添几分禅意。顾倾城驻足凝视着墙上斑驳的壁画,线条虽已有些模糊,却仍能辨认出地藏菩萨救度众生的慈悲图景,她轻声感叹:“每次来都觉得这里的气场格外安宁,仿佛能让人暂时放下尘世的喧嚣。”
陈晓阳则被殿前的香炉吸引,炉中青烟袅袅,缓缓升腾后消散在空气中,带着淡淡的檀香。他想起上次来时,寺里的师父曾说,地藏寺始建于辽代,虽历经兴衰重建,却始终保留着最初的格局与向善的初心。两人沿着回廊漫步,经过诵经堂时,隐约传来低沉的梵音,悠远而平和,让人不自觉地放轻了脚步。
转到后院,一方小小的莲池映入眼帘,池中的荷花虽已过了盛放的季节,残荷却另有一番风骨。池边立着一块石碑,刻着“众生平等”四字,字体苍劲有力。顾倾城蹲下身,看着水中自在游弋的锦鲤,轻声道:“或许我们追求的宁静,本就藏在这样简单的景象里。”陈晓阳点头附和,目光望向远处的佛塔,塔身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仿佛一位沉默的守护者,见证着朝代更迭,也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心灵寄托。
离开时,两人在山门前的石阶上稍作停留,回望这座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寺院。它没有名山大川古刹的恢弘,却以独有的古朴与静谧,成为朝阳市井中一处安放心灵的所在。顾倾城轻轻拂去衣袖上沾染的银杏叶,笑道:“下次再来,或许该赶在春天,看看院里的牡丹开得如何。”陈晓阳应着,心中却明白,这座寺院吸引他们的,从来不止于四季的景致,更是那份穿越时光依旧不变的平和与慈悲。
阳光西斜,将两人的身影拉长,伴着渐行渐远的风铃轻响,他们的脚步也带着一份格外的沉静,融入了古城的暮色之中。
顾倾城和陈晓阳这一次又来到了辽宁省朝阳市的三学寺。这座寺庙历史悠久,建筑风格独特,吸引着众多游客和信徒前来参观和朝拜。
当他们踏入寺庙的大门时,一股宁静祥和的氛围扑面而来。寺庙内的建筑错落有致,红墙黄瓦,飞檐斗拱,显得庄严肃穆。顾倾城和陈晓阳沿着青石铺就的小路缓缓前行,欣赏着周围的美景。
他们先来到了大雄宝殿,殿内供奉着巨大的佛像,金光闪闪,令人心生敬畏。顾倾城和陈晓阳在佛像前虔诚地合十祈祷,祈求平安幸福。
接着,他们参观了寺庙的其他殿堂,如藏经阁、钟楼、鼓楼等。每一处都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让他们大开眼界。
在游览过程中,顾倾城和陈晓阳还与寺庙里的僧人进行了交流。僧人们热情地为他们讲解了三学寺的历史和佛教文化,让他们对这座寺庙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最后,顾倾城和陈晓阳在寺庙的花园里漫步,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好。花园里绿树成荫,鲜花盛开,还有一座小巧玲珑的亭子,供人们休憩。他们坐在亭子里,享受着片刻的宁静,心情格外舒畅。
这次来到三学寺,顾倾城和陈晓阳不仅领略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还感受到了宁静与祥和。这里的一切都让他们流连忘返,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秋阳正好,微风不燥。顾倾城和陈晓阳并肩站在辽宁省朝阳市利州古城的入口处,望着那巍峨耸立、饱经沧桑的城楼,心中都涌起一股久违的熟悉与期待。这已经是他们第二次来到这里了,上一次还是几年前的初春,古城在料峭春寒中带着几分萧瑟,而今日,金秋的阳光给古城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更显其厚重与韵味。
“记得吗?上次我们来,城门口这棵老槐树才刚抽新芽,现在都枝繁叶茂,快把半个城门都遮住了。”顾倾城轻轻拂去衣袖上并不存在的尘土,眼中带着笑意,语气里满是对时光流转的感慨。她穿着一件素雅的棉麻长裙,在古朴的城门前,宛如从画中走出来的人。
陈晓阳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仔细端详着那棵枝繁叶茂的老槐树,树干上的沟壑似乎又深了些,印证着岁月的痕迹。“是啊,时间过得真快。那时候我们还在为毕业论文焦头烂额,顺便来这里采风。现在……”他顿了顿,转头看向顾倾城,眼中带着温柔,“现在可以安心地好好逛逛了。”
他们相视一笑,迈步穿过那厚重的城门。城门洞内光线稍暗,能清晰地看到砖石上被岁月和行人脚步打磨出的光滑痕迹,仿佛能听到千百年前车马粼粼、人声鼎沸的回响。踏出城门洞,眼前豁然开朗,一条古色古香的街道延伸开来,青石板铺就的路面干净整洁,两旁是错落有致的仿古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有的门前挂着红灯笼,有的窗棂上爬满了绿植,充满了生活气息。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