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发展,摄影棚因其超强的可控性备受创作团队青睐,除了少数比较守旧的导演,诸如高云义这种,喜欢实地取景,以及部分实在没法棚拍的戏,大部分影视作品,都是在摄影棚里拍出来的。
它的可控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光线可控。
通过专业灯光设备,比如柔光灯、聚光灯、轮廓灯等,精准调节光线的强度、方向、色温、软硬质感,轻松实现“阴天柔光”、“正午硬光”、“夜景冷调”等效果,且全程光线稳定,不会因天气变化或时间推移导致画面光影断层,影响同一场戏、同一组镜头的光影一致性。
若是摊上个关系户,一天不NG个几十场拍不出效果,棚拍可真是救了老命了。
其次,环境可控。
想要拍夜戏不用等天黑,想要下雨下雪也不用死死盯着天气预报跪求老天爷今天心情好。
冬天拍夏天的戏?没问题,暖气开上,相当轻松。
夏天拍冬天的戏?也没问题啊,冷气开上,穿棉袄不带汗水洗妆的。
至于拍着拍着,突然开过来一辆车?要不然走过来一个人?甚至刮一场妖风,直接把道具吹倒?
摄影棚里大门一关,也不用担心。
第三,场景可控。
棚里空间很大,只要技术允许,又有靠谱的美术指导还有布景师,不论多么天马行空的场景,都能给你1:1搭建出来。
比如,已经消逝在时光长河里的历史场景;比如,想象中的科幻场景;再比如,某些神话场景……
近景靠搭建,远景靠特效,绿幕一挂,后期师傅一上场,啥样的都能有。
第四,流程可控。
各部门工作人员都有自己的活动范围,动线相对固定,干活儿效率高;大型设备都在棚里,不用搬来搬去,也不会临拍了,才发现不是少了这个就是少了那个。
第五,成本可控。
场景搭建好,可以反复利用,所有成本都是可以预估的。
再有一个,搭建的场景里,穿帮的东西少,后期修复成本少得多……
对顾兰溪来讲,在摄影棚里拍戏,可比野外拍戏好多了。
“虽然活动空间有限,动不动一待就是一整天,有时候半夜才能收工,起码不怕蚊子叮,转场方便,还有休息室可以休息,”顾兰溪轻笑一声,“我休息室有露台,还有个沙发可以躺着,好得不得了!不过我怀疑你可能躺不下,双人沙发有点小……”
到了五月,蚊子越来越多,家里花园已经喷了三回驱蚊药水了,晚上还是能听到嗡嗡嗡,摄影棚这边植被稀少,就要好得多了。
化妆间和休息室都在二楼,顾兰溪带着陆南亭进门上楼,一边走,一边聊天。
“你要是待得无聊,顶楼还有健身房,免费供给工作人员。”
这么小的地方,一两百号人长期待在这里,人口密度是相当大的。
一路上遇到熟悉的工作人员,顾兰溪笑着跟人打招呼,陆南亭也会礼貌的点点头。
众人只要不眼瞎,都能看到他怀里抱着的纸箱子,好奇心爆棚,想要问问里头到底是什么东西,一对上陆南亭冷淡的脸,怕碰一鼻子灰,就都住了嘴。
小两口带着工作人员上楼,顾兰溪就把角落里放着的圆形小桌搬到了窗户边。
“纱窗关上防蚊就行,阳光透进来能晒到它,等下我去上妆,完了下去拍戏,你可得盯紧点,我感觉今天就能开。”
“嗯,我看看延时摄影怎么设置。”
“你把三脚架放好,我来调整。”
“行。”
陆南亭去沙发那边坐下,见边上叠着一张薄薄的毛毯,拿起来闻了闻,闻出是顾兰溪的,就找了个袋子装起来。
“这个有点厚了,晚上我带回去洗洗,天气热了,最好换成纱布那种薄毯,我记得家里有,得让陈姨赶紧拿出来洗了烘干,不然明天用不上。”
刚遇到工作人员,话都懒得说,现在操起心来,顾兰溪叹为观止。
见他拿起来闻,还有点不好意思:“这个用了起码得有一个多月了,有味儿,你别闻。”
有时候两场戏隔得不久,她就会在下面休息。
丽丽给她准备了躺椅,三月那会儿还挺冷,戏服不够厚,她就会披着这个毛毯。
若是休息时间长,她就会拿到楼上来。
顾兰溪的棚拍三件宝,天儿冷的时候,是毛毯、棉拖、保温壶,天儿热的时候,就成了水壶、防晒、小风扇。
顾兰溪利索地调整好相机,又让牛丽丽把带来的水壶和果切放下,这才起身,准备下楼。
临出门,又忍不住回头叮嘱他:“不要偷偷点外卖,妈妈让人捉了老母鸡,晚上王姨熬鸡汤,等我收工,我们一起回家吃饭。”
自车祸以来,老两口每天都在盯着他俩的饮食,陆南亭偶尔嘴馋,就想偷摸点外卖,搞点外边儿的东西吃,所以顾兰溪才会特意叮嘱这么一句。
陆南亭弯腰看着相机,“嗯”一声,挥挥手让她先去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