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部要求格物院提交全部技术资料并参与制定“部标”的公文,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格物院内部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叶明那份强硬乃至堪称无礼的回复,更是让所有人都捏了一把汗。
“三少爷,如此直接驳了工部的面子,是否……”格物院的一位老成持重的博士面露忧色,“工部毕竟掌管天下工役,若是借此刁难,我们往后的诸多事宜,恐怕寸步难行啊。”
叶明坐在主位上,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神色平静无波:“李博士,你以为我们退让一步,交出所有资料,他们就会善罢甘休吗?”
“”不会。他们只会得寸进尺,将我们的心血吞吃殆尽,然后反过来用我们制定的标准卡住我们的脖子。技术,是我们唯一的依仗,绝不能轻易放手。”
他目光扫过在场众人,声音沉稳而有力:“格物院立足之本,在于‘格物致知’,在于创新。若连自己创新的成果都无法守护,谈何改变?谈何破局?”
就在这时,院外传来通报声:“太子殿下驾到!”
众人连忙起身相迎。太子李君泽步履匆匆,脸上带着一丝急色,显然也是得到了消息。
“明弟,工部那边……”太子刚一进门,便开门见山。
叶明抬手示意他稍安勿躁,让其他人先退下,只留下太子二人。
“殿下是为工部公文而来?”叶明请太子坐下,亲自斟了杯茶。
“正是!”太子接过茶杯,却无心饮用,“王家的动作好快!他们这是明摆着要夺权!你那份回复……虽解气,但也给了他们攻讦的口实。方才下朝,王侍郎便在父皇面前参了你一本,说你‘恃才傲物,目无部堂,挟技自重,恐非人臣之道’!”
叶明闻言,冷笑一声:“好大一顶帽子。他们除了会扣帽子,还会什么?殿下,此事我们不能退。一旦退了,格物院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可能为人作嫁。”
太子眉头紧锁:“孤自然明白。但工部执意要定‘部标’,名正言顺。父皇虽信重你,却也需顾及朝廷法度与各部平衡。若工部一再坚持,父皇恐怕也难以完全偏袒。”
叶明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决断:“既然如此,那我们就不让他们有机会‘一再坚持’。殿下,可否安排我面圣?有些话,我想当面向陛下陈情。”
太子看着叶明坚定的眼神,知道他必有打算,点了点头:“好!孤这就入宫,为你请见!”
当日下午,养心殿内。
皇帝李云轩端坐御案之后,太子侍立一旁,下方站着叶明,以及被紧急传召来的工部尚书赵恒和那位王家的工部右侍郎王朗。气氛凝重。
王朗率先发难,他手持笏板,躬身道:“陛下,格物院研发复合竹材,确有其功。然此物关乎军国重器、民生根本,其标准制定、质量监管,理应由工部统筹,此乃朝廷定制,亦是稳妥之举。叶院判拒不提交关键技术,更推诿参与部标制定,实乃罔顾大体,臣恳请陛下明察!”
赵恒尚书是个相对持重的老臣,此刻也附和道:“陛下,王侍郎所言,亦是为国考量。新技术推广,若无统一部标,恐生混乱,反为不美。”
皇帝的目光投向叶明,看不出喜怒:“叶卿,工部所言,你有何解释?”
叶明从容不迫,躬身行礼:“陛下,臣并非罔顾大体,更非挟技自重。臣之所以如此,实为三项缘由。”
“哦?哪三项?”皇帝颇有兴趣地问道。
“其一,效率。”叶明抬起头,目光清亮,“格物院自研发复合竹材至今,已形成一套完整且行之有效的生产标准与品控流程。”
“若推倒重来,由工部另起炉灶,召集各方商议,期间扯皮推诿,耗时几何?边关将士可能等?亟待改善的漕运车辆可能等?陛下励精图治,求的是效率,是成果,而非冗长的议而不决!”
他顿了顿,继续道:“其二,专业。复合竹材之秘,在于胶合剂配方与特定工艺参数,此乃格物院数百次试验所得,微妙之处,非亲身参与者难以尽知。
工部诸位大人固然经验丰富,然于此全新领域,恐难短时间内掌握精髓。若由不明就里者制定标准,要么失之过宽,导致劣质竹材混入,败坏名声;要么失之过严,凭空提高成本,阻碍推广。无论哪种,皆与利国利民之初衷相悖!”
王朗忍不住插嘴:“强词夺理!工部汇聚天下能工巧匠,岂会不如你格物院一院之力?”
叶明毫不客气地反问:“王侍郎,请问工部诸位巧匠,可知‘酚醛树脂’之反应原理?可知‘竹纤维轴向抗拉强度’与‘径向抗压强度’之差异对编织角度的影响?可知不同竹龄、不同部位竹材在特定温度下烘烤,其木质素变化与韧性提升之关联?”
一连串专业术语抛出,砸得王朗目瞪口呆,他哪里懂这些?就连工部尚书赵恒也皱起了眉头,显然闻所未闻。
叶明不给对方喘息之机,声音提高了几分:“其三,亦是臣最担忧之处——保密与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