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州怀仁非遗:旺火习俗、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沥粉贴金中的文化瑰宝
在朔州怀仁这片古老而厚重的土地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星辰,镶嵌在历史的长河中,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其中,旺火习俗、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沥粉贴金工艺,作为怀仁市非遗的杰出代表,承载着当地人民的智慧与情感,诉说着这片土地上的传奇故事与文化传承。
- - - - -
旺火习俗:千年社火的炽热传承
起源溯源与历史脉络
旺火习俗,作为怀仁地区乃至朔州、内蒙古中南部地区久负盛名的传统民俗,其历史可追溯至古代庭燎礼仪。
元代《汉仪》中便有元日(正月初一)燃烧木材或炭的仪式记载,明清时期,《山阴县志》《泽州志》也分别记述了“烧桑盆”和“元旦焚桑柴”的民俗。
而怀仁旺火,俗称“拢火龙”,更是这一习俗的典型代表。
怀仁地处雁门关外,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地区,且煤炭资源丰富,煤的作用早在古代就已渗透到风俗民情之中,拢旺火习俗也由此流传至今。
习俗内容与表现形式
每逢春节除夕和元宵节,怀仁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会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的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
旺火内部放柴,外面贴上大红字条,上写“旺气冲天”等字样。
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
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观。
大人孩子围起一圈,有的做游戏,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来烤火,以图“旺气冲天”。
孩子们还可以走街串巷观看评论火堆大小,谁家的火堆大、着得旺,谁家的旺气也大。
旺火的垒砌也颇有讲究。首先要选择大小匀称、便于切割、有一定焦油性的优质碳。
垒旺火时,用碳要越往上越小,一层一层向上垒砌,边垒边切割,每块碳要修割成一个“毛面”和五个“光面”的造型,毛面朝里,便于燃烧,光面朝外,有利于结构的稳定。
其次,垒的旺火造型要美观,大多会垒成宝塔的形状,最底下的一层最大,然后层层收缩,最后形成中间是空的、塔顶是尖的宝塔造型。
再者,在垒砌的时候,要留有均匀的透气孔,便于空气进入充分燃烧,且点燃之后的火苗可以从透气孔窜出,使旺火更加壮观。
此外,旺火讲究“天圆地方”,要先在朝南的方向用砖石砌一个方形的砖台,留出火口,内部放置柴草,最后在圈成宝塔的上面放一块扁平的煤块作为封口,选一细长的煤块立于扁平煤块上面,这样的旺火才算垒砌完成。
文化价值与社会意义
旺火习俗是怀仁地区乃至朔州、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千余年社火文化实践的总结,是历代匠师们的智慧结晶,是古老的摊礼文化与社火艺术结合的遗存。
它为研究我国传统民俗艺术提供了确凿的证据,在民族传统文化中实属罕见,是边塞文化、黄河文化的具体体现。
如今,旺火不但在节庆时拢,就连平日办婚丧大事或者重大节日时也要涉及,它们皆表达着当地百姓内心对未来的希望与祝福。
然而,该习俗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环保要求的提高使得传统旺火的燃烧受到一定限制,一些有造诣的老艺人年事已高,后继乏人。
但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在积极采取措施,如推广金属外壳配红色彩灯的环保旺火,加强对旺火习俗的宣传和保护,让这一古老习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
- - - - -
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金属上的璀璨华章
历史渊源与传承脉络
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作为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的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
其历史可追溯至战国中期,汉代获得初步发展,唐宋元明清历代发扬光大。
清代,生于咸丰年间的肖琪在北京学艺出徒后回到朔州市怀仁县揽活开店,主要以加工金银首饰和制作鎏金铜佛像为生,晚年名扬朔同地区。
如今,该技艺经过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两种形式的传承,已传至第六代。
工艺流程与技艺特点
银铜器制作及鎏金技艺以制作鎏金铜佛像为主,流程包括合成金汞剂、涂抹烘烤、重复镀金。
首先,把金和水银高温合成金汞剂(金泥),然后将其涂在青铜器或银器的表面上,加热水银蒸发,将金牢牢地附在铜器表面。
经过鎏金处理的器物金灿夺目,富丽华贵,色泽稳定,耐腐蚀性强,千年不变色。
鎏金能防止氧化,起到保护铜器的作用。
该技艺主要流布于山西省,并随着历史发展逐步向南流传到忻州五台山地区,向北经右玉杀虎口流传至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向东流传至河北张家口,还应用于古建筑修缮、文物修复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