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院思想经历了持续的演变和发展。
一个重要的概念———“等级”,开始在各种文献中频繁出现,并逐渐被明确提及。
最初,这个概念主要出现在对经典的阐释中。
例如,“天使”被看作是中保的等级化体现,同时还有关于天使等级、神父等级、教会等级以及神圣等级等相关说法的涌现。
这种现象的根源可以追溯到奥古斯丁与新柏拉图主义之间就基督宇宙观所展开的激烈争论。
这场争论犹如一场思想的风暴,席卷了当时的学术界,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在这场激烈的争论中,奥古斯丁为了寻求一种妥协,不得不面对各种观点的碰撞和冲突。
他深入思考,反复琢磨,最终形成了一个具有等级秩序预设的观念。
这个观念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不同的思想领域,试图在复杂的争论中找到一个平衡点。
在其着作《论等级秩序》中,详细阐述了他的观点。
他将自然秩序贯穿于受造物与受造物自身的契约之中,认为这是一种内在的、不可违背的规律。
通过这种方式,他构建起了一个从神学阐释到政治哲学的整体性理念,使得不同领域的思想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于是乎,在政治领域里,这种将世俗世界与神义世界相互融合的划分方式,就像一把双刃剑,具有双重的影响。
一方面,它使得俗人等级和神圣等级之间的界限愈发清晰,明确了各自的地位和职责;另一方面,它也让两者之间的联系变得更为紧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与此同时,教会作为一个特殊的存在,在这场争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各地区的争论以及指导关系的确立,都促使着教会自身逐渐演化成一个等级森严的机构。
教会的权力结构日益复杂,各级神职人员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严格和规范。
从那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天国开始,它仿佛是一座闪耀着无尽光芒的城堡,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和神圣的存在。
在这座天国中,上帝的意志被视为绝对的真理,一切都遵循着他的旨意。
接着是庄严肃穆的教会,它是连接天国与世俗世界的桥梁。
教会以其宏伟的建筑、庄严的仪式和神职人员的布道,向人们传递着上帝的教诲和福音。
教会的存在让人们感受到了神圣的力量,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寻求救赎和指引的场所。
然而,与天国和教会相比,世俗世界显得平凡而琐碎。这里有普通人的生活、工作、家庭和社会关系。
尽管世俗世界看似与天国和教会相距甚远,但实际上它也是这个等级秩序的一部分。
这个等级秩序就像一座金字塔,天国位于塔顶,教会处于中间,而世俗世界则在塔底。每一层都被赋予了崇高和美善的价值,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影响。
以基督身体——教会为核心,一种从平行到垂直的三等级道德体系逐渐形成。
这种道德体系不仅涵盖了世俗世界的各个方面,如个人道德、家庭伦理、社会公德等,也对教会内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道德体系中,平行的层面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如兄弟情谊、互助互爱等。
而垂直的层面则强调了上下层级之间的责任和义务,如子女对父母的孝顺、臣民对君主的忠诚等。
这种道德体系最终孕育出了一种世俗法权威,成为了人们行为准则的重要依据。
世俗法权威通过法律和制度的形式,将道德规范转化为具体的行为要求,约束着人们的言行举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