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琅琊诸葛亮故里纪念馆———
一群大学生就这么走进了诸葛亮故里纪念馆。
“各位游客朋友们,欢迎来到诸葛亮故里纪念馆!这里是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砖埠镇孙家黄疃村,不仅是琅琊阳都的千年古邑,更是诸葛亮梦开始的地方。
公元 181年,诸葛亮出生在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童年的他常在沂河岸边诵读典籍,于阳都故城的街巷间观察民生百态,琅琊的山水灵气滋养着他的智慧,也塑造了他心怀天下的格局。
虽然他自幼聪慧过人,却也早早目睹了中原大地的动荡与百姓的苦难。他的童年虽在琅琊山水间度过,但战火早已蔓延至家乡。兴平元年,也就是公元194年,曹操以报父仇为名,挥师徐州,所过之处“坑杀男女数十万,泗水为之不流“。这场浩劫,彻底改变了少年诸葛亮的命运。他亲眼见到亲人离散、家园化为焦土,也从此立下‘匡扶汉室,救民于水火’的志向。”
讲解员将手指向展柜中的家族迁徙图,很显然其中一个被着重描写的跟着队伍的就是年幼的诸葛亮。
“丞相小时候是长这样么,不会是后人因为丞相的功绩反推出来的吧?”陈芸冲着旁边的齐楚问,后者摇摇头:“肯定要有艺术加工的,大家都相信诸葛亮是有着大智慧的人,总不能指望对方到了南阳后突然开窍。”
而前方讲解员的声音还在继续:
“年仅十三岁的他,不得不随叔父诸葛玄离开故土,踏上漂泊之路。相传在逃亡的道路上,诸葛亮看到的唯一一支逆着人流前往徐州的军队就是刘备的军队,这也在诸葛亮的幼小心灵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后来,诸葛亮隐居隆中,看似远离纷争,实则心系天下。当刘备三顾茅庐,以兴复汉室、救百姓于水火为志前来相邀时,诸葛亮仿佛看到了终结乱世、重建太平的希望。于是他最终选择出山辅佐刘备,并揭开了他传奇一生的序幕——”
公冶长戈叹了口气,冲着旁边的同学补充:“其实当时救援徐州的不止是刘备,还有田楷,陶谦最早遣使向田楷告急,而刘备则是出于道义和仁心主动去救援徐州的,从这个角度讲这两个人都是真汉子,毕竟当时袁绍还罩着曹操,也派人来打徐州,换句话说他们两个等于是得罪了当时最不好惹的两个大军阀。”
可惜旁边的同学都没人听,于是他只好叹口气,也跟了上去。
而前往讲解员的声音依然在传来:
“虽然先后有荆州之变和夷陵惨败,当时天下人都认为汉室要终结,但是这个时候诸葛亮反而站出来,向世人展现了他惊人的军事才华,从草船借箭到七擒孟获,从兵出祁山到最终平定天下,他的每一步都在为实现“兴复汉室”而拼搏。或许冥冥之中自有定数,汉军所秉持的仁义之道,就像是历史赋予的使命,预示着曹魏的暴虐终将被终结,汉室复兴的曙光必将到来。
接下来我们看到的这棵院内千年银杏树就是见证过诸葛亮的童年时光的那一棵,大殿中诸葛亮的塑像目光如炬,仿佛仍在凝视着天下苍生;四周 14幅壁画描绘的隆中对、赤壁之战等场景,不仅是他传奇一生的写照,更是他为实现理想不懈奋斗的见证。希望大家在参观过程中,能感受到这片土地赋予诸葛亮的力量,以及那份跨越千年、历久弥新的壮志豪情!”
———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岗———
“各位来宾,大家好!欢迎来到河南南阳卧龙岗诸葛亮故居,这里是‘南阳诸葛庐’的所在地,也是昔日智圣诸葛亮隐居、成长、立志的地方。我是南阳诸葛庐的讲解员李夯,今天将由我带您走进这段传奇历史,探寻一代贤相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积蓄力量,最终匡扶汉室、一统天下!”
李夯在这里已经工作好几年了,相关的解说词已经倒背如流,他见眼前的游客都看向自己,便将他们引导至草庐复原区:
“各位请看,这座简朴的草庐,就是诸葛亮青年时期的居所。建安初年,中原战乱不休,年轻的诸葛亮为避北方兵祸,随叔父南下,最终选择南阳这片土地隐居。”
然后他又指向农耕工具展区: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诸葛丞相在《出师表》中的自述,正是这段岁月的写照。他并非只是种地读书,而是深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曹魏统治下的苛政、战乱导致的民生凋敝,都让他深刻认识到——唯有终结乱世,才能让天下重归太平!”
紧接着他又讲客人引到移步至“三顾茅庐”场景还原区:
“各位,这里再现了刘备三顾茅庐的历史瞬间。为何诸葛亮最终选择辅佐刘备?不仅因为刘备的仁德,更因他们共同的理想——对抗曹魏暴政,复兴汉室江山!”
(指向《隆中对》战略图)
“在南阳的十年隐居,让诸葛亮对天下大势了然于胸。隆中对策中,他提出‘跨有荆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的战略,正是后来蜀汉崛起、北伐成功的蓝图!而这一切的起点,就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南阳卧龙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