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在大明文官集团共同谋划之下,明神宗朱翊均也不想承担“萨尔浒惨败”的主要责任。】
【因此,“萨尔浒惨败”的主要责任,也全都被推卸到了大明武将的身上。】
【大明文官集团,他们先从南路总兵李如柏入手,弹劾李如柏“逗留观望,失机偾事”,“怯懦避战”与“通敌叛将”之罪。】
【因为,在大明文官集团看来,他们所制定出来的战略计划,并没有在战略上的错误,】
【因此,整个“萨尔浒惨败”的关键,便是身为南路总兵李如柏的无能表现所致。】
【他们认为,李如柏在到达鸦鹘关后,没有果断的对鸦鹘关发起攻关大战,没能将努尔哈赤与后金大军牵制在鸦鹘关下,就是最大的战略与战术上的失职与无能。】
【在马后炮之下找过失与责任,大明文官集团认为,若是他李如柏,在到达鸦鹘关下时,立即发动攻关大战,大明的四路大军,又怎么会有如此的惨败?】
【尽管,李如柏是执行杨镐命令与安排,最终还是成为了文官集团为转移矛盾与推卸责任,主要的牺牲品。】
【他李如柏若是无罪,那将会是更多的人有罪。】
【最终,李如柏也不堪各方明暗之下的压力与骂名,在家中自杀身亡。】
【但是大明朝廷与文官集团,依旧追究其战败之责,家产被仍抄没,其家属被流放。】
【而李如柏一家境遇,也是大明四路大军主将当中,结局与下场,最悲惨的一家。】
......
诸天万界大明时代。
民间:
百姓甲:“绝好的,能千古留名的机会与功绩,就摆在他李如柏的面前,他李如柏没有把握住。”
“就算后世的那些腐儒文官,没有推卸责任,他李如柏也是罪责难逃。”
百姓乙:“反正都是死,还不如直接举兵强行攻打鸦鹘关。”
“也不知道,这后世的李如柏,要是能看到这些天道盘点的内容时,他会不会后悔。”
.......
【如果说,李如柏是四路大军主将当中,最惨的一家。】
【然而,大明文官集团,对于刘綎的弹劾与指责,却是最多的一个。】
【他们集中指责刘綎“刚愎自用,不愿协同”,又“不遵经略调度”,“轻敌兵冒进,对敌大意,致孤军暴露。”仍战败之根源。】
【而所谓的不遵调度,轻敌兵冒进,完全就是了推卸责任,而罔顾实情的弹劾。】
【因为,他们不会提“文官监军”制度下,导致刘綎等武将缺乏自主决策权的实况。】
【如,刘綎每欲分兵作战之时,都必咨巡抚周永春的同意,每欲要给军进止之时,必禀经略杨镐之事。】
......
【当刘綎率领东路军进兵之后,他们又弹劾刘綎“行军迟缓”与“未及时与南路军进行策应”。】
【户科给事中李奇珍在奏疏中称:“若使清河闻警,李如柏少听贺世贤之计,偏师策应,刘綎当不至死”。】
【这一弹劾,看似针对李如柏,实则是一奏两弹,弹劾李如柏的同时,也在暗指刘綎未能主动协调友军,才是导致其身死之因。】
......
【此外,弹劾的言官们,还指出刘綎“轻信伪谍”之罪,面对“奴酋用杜松衣甲旗帜诈称明军,刘綎不辨情报令箭真伪核实,盲目突进,其罪难逃。”】
【御史杨鹤在奏疏,更是中直言:“刘綎虽死,但杀一刘綎不足以谢天下,然杀一刘綎可安朝堂。”】
【有的言官,为了弹劾而弹劾的指责刘綎,称其:明知战局不利,却不愿与李如柏会师,却一意孤行,导致东路军全军覆灭时。】
【却完全不提及,东路军与南路军之间,所存在的距离与地理位置等因素,也绝口不提,东路军与南路军,根本就没有在赫图阿拉城下,提前会师的作战安排。】
【还有御史周师旦,弹劾称刘綎的“军纪涣散”,其部川兵“沿途劫掠村落,致民怨怼起。”却绝口不提,东路军粮饷断绝之事。】
【他们还弹劾刘綎,其部夸大“兵力虚报”之实与“治军不严,未战已多有逃兵。”之事。】
【其中,户科给事中官应震,在核查军籍后奏称:刘綎所报“两万川兵”实际仅万余人,有“虚冒粮饷”之罪。】
【然而,他们也绝口不提,大明王朝这一种情况的普遍性,以及军籍上的士兵名册,为何没有被他们消除的原因。】
......
【在诸多儒生言官的弹劾之下,都在把整个“萨尔浒惨败”的罪责,全都终究到各路大军主将的身上。】
【所以,他们从一开始,就在各路大军主将的身上,找出导致“萨尔浒惨败”的主要原因与责任。】
【至于,那些在战前的催战奏书与大明皇帝的催战旨意,已经完全被忽视了。】
【还有,文官监军,遥控指挥,以及粮饷不足等问题,也在他们的口中,成为了不会影响战役结果,客观小因素。】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