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令部的黄铜挂钟刚敲过十七点,夕阳的金辉正沿着雕花木窗的缝隙爬进室内。刘铮指尖划过电报上 “圣彼得堡造船厂工人罢工” 的字样时,窗外的风突然卷起梧桐叶,在窗棂上撞出细碎的声响。
“这些报道倒是懂得挑时候。” 他将电报拍在红木桌面上,墨迹未干的字迹在灯光下泛着油光。最底下那份《共青团真理报》的剪报上,用红铅笔圈出的段落格外刺眼 ——“华夏的钻井平台正日夜不停地抽取贝加尔湖的石油,而我们的部队训练却燃油不足”。
刘远注意到司令员指节泛白,连忙补充:“根据潜伏在《真理报》的线人传回的消息,这些社论都经过克里姆林宫宣传部的审核。昨天莫斯科红场的游行队伍里,有至少三个团的内务部队混在其中带队喊口号。” 他推过来的文件夹里,夹着几张模糊的黑白照片,举着 “归还贝加尔” 标语的人群中,几个穿着工装却步伐齐整的身影格外显眼。
刘铮突然起身,走到巨大的地图前。贝加尔湖像一块蓝宝石镶嵌在蒙古高原北侧,他用指挥杆敲了敲湖畔标注着 “华夏租借区” 的红色边界线:“五年前签订租借协定时,他们的特使在酒会上说这是‘兄弟之邦的互助’,现在倒成了‘趁火打劫’。”
指挥杆划过伊尔库茨克的位置,那里有华夏在湖畔建立的最大军事基地,“告诉第二战区,让驻守在乌兰乌德的装甲旅进入三级戒备,把巡逻半径扩大到一百公里。”
通讯参谋刚跑出司令部,走廊里就传来摩尔斯电码的滴答声。刘远望着墙壁上悬挂的 “枕戈待旦” 匾额,忽然想起三年前随司令员视察贝加尔湖时的情景。那时湖畔的白桦林里,华夏工兵正在铺设输油管道,熊国边境哨卡的士兵还会隔着铁丝网递来伏特加。
“阿呼国那边有新动静吗?” 刘铮的声音打断了他的回忆。
“三天前,驻阿呼国的武官观察到,赤塔军区的第 12 坦克师正在拆卸铁路平板车上的伪装网。” 刘远翻开另一份卷宗,“他们的 t-34 坦克比去年增加了十七辆,而且最近夜间演习的频次明显增多。”
刘铮的指挥杆重重落在赤塔的位置:“让侦察营渗透进去,我要知道他们的弹药库位置和油料储备。告诉张师长,要是熊国哨兵再越界放牧,直接扣下牛羊 —— 用他们当年对付我们商队的规矩回敬。”
此时,莫斯科的领袖办公室里正烟雾缭绕。
《真理报》总编辑瓦西里的手紧紧地捏着钢笔,仿佛那支笔有千斤重一般。他的手指微微颤抖着,与他面前的文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那张文件上,领袖用红墨水写下了一行字:“人民的愤怒需要引导,但不能失控。”
这行字在白色的纸张上显得格外醒目,仿佛是对瓦西里的一种警告。他凝视着这行字,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窗外传来内务部汽车的警笛声,那尖锐的声音划破了寂静的空气,让瓦西里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了几分。
他知道,昨天带头喊出“要战争不要租借”口号的工人领袖,此刻恐怕已经被关进了卢比扬卡监狱的地下室里。那个工人领袖,曾经是那么的激情四溢,他的呼喊声仿佛还在瓦西里的耳边回荡。然而,现在他却消失得无影无踪,就像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
瓦西里的目光从文件上移开,落在了国防部长铁木辛哥将军的身上。将军的军靴重重地踩在地图上,发出“砰”的一声闷响。他的手指用力地按在贝加尔湖北岸的泰舍特枢纽上,那里是连接远东与欧洲的关键节点。
“贝加尔湖的铁路网都在华夏控制下,”铁木辛哥将军的声音低沉而严肃,“我们的西伯利亚铁路支线每年要向欧洲前线运送五十万吨弹药。一旦开战,他们掐断运输线怎么办?”
他的话语如同重锤一般敲在瓦西里的心上,让他不禁为国家的未来担忧起来。战争,这个可怕的字眼,似乎离他们越来越近了。
宣传部长掏出怀表:“但民意不能等。昨天的游行有十二万人参加,圣彼得堡的机床厂已经开始怠工,再拖下去,冬宫广场可能会重演 1917 年的场景。” 怀表盖内侧嵌着的小照片里,他的儿子穿着红军制服,正在斯大林格勒前线。
领袖突然将烟斗在烟灰缸里摁灭:“给边境军区发电,让他们在距离华夏哨所三公里外演习。告诉那些记者,就说这是‘例行训练’。” 他拉开抽屉,里面躺着华夏租借条约的原件,签名处的墨迹早已褪色。
贝加尔湖西岸的华夏哨所里,哨兵赵刚正用高倍望远镜观察对岸。熊国士兵举着的红旗在暮色中格外醒目,他们新架设的探照灯每隔十分钟就扫过边界的铁丝网,光柱在雪面上划出刺眼的亮线。三天前,他还和对岸的哨兵交换过香烟,现在却能看到对方枪套里露出的刺刀反光。
“班长,他们的卡车又多了三辆。” 新兵王磊的声音带着紧张。远处的树林里,引擎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车灯偶尔闪过的光芒,照亮了雪地上新压出的车辙。
赵刚握紧了腰间的信号枪:“按规定报告。记住,没命令不许开第一枪。”
他的防寒手套里,指关节因为用力而发白。湖面冰层下传来隐约的破裂声,像是某种巨大的生物正在水底苏醒。
司令部里,刘铮面色凝重地接过第二战区的加密电报。他快速浏览着电文,上面显示着熊国第5集团军的最新动态:这支庞大的军队已经从乌兰乌德开始向西移动,其装甲部队的履带印在雪地里绵延了整整二十公里,仿佛一条钢铁巨龙在冰天雪地中蜿蜒前行。
刘铮的脑海中突然闪过一个记忆片段,那是七年前签订租借协定时的场景。当时,熊国的商务部一名军方代表在酒后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这片土地太冷了,你们守不住的。”这句话如同一把利剑,深深地刺痛了刘铮的心。
然而,刘铮并没有被这句话所影响,他迅速冷静下来,思考着应对之策。他深知,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必须采取果断而巧妙的行动。
“告诉张司令,把他们机动集团军的防空旅调一个到伊尔库茨克。”刘铮果断地下达命令,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
接着,他拿起钢笔,在作战地图上仔细地圈出了三个红点。这三个红点分别代表着熊国军队可能的行军路线和重要目标。
“让电子对抗营干扰他们的雷达,我要让莫斯科的将军们以为,我们在贝加尔湖部署了至少一个集团军。”刘铮的目光如炬,他仿佛已经看到了敌人在干扰下陷入混乱的场景。
窗外的最后一缕阳光消失时,通讯参谋捧着译电本冲进来说:“司令员,熊国驻华使馆刚刚照会外交部,要求三天后举行紧急会谈。”
刘铮看着地图上贝加尔湖的位置,那里此刻应该已是繁星满天。他想起前世的老师说,“贝加尔湖的每滴水都藏着历史。” 现在,那些水滴似乎正在结冰的湖面上,敲打着危险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