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修从元氏宗室贵族中挑选了一些人进入朝廷,委以重任。
又从元恭的旧臣中挑出一些,拉拢他们成为自己的亲信。
第一个是前录尚书事长孙稚。
长孙稚出身洛阳鲜卑贵族,爷爷爵位是上党王。
孝文帝迁都洛阳时,长孙稚就官居九卿之一的太常卿,军阶是三品右将军。
509年,长孙稚升镇南大将军、扬州刺史、都督淮南诸军事,与河间王元琛一起坚守寿阳,迎战南梁大将军裴邃的北伐大军。
因与督军元琛合不来,魏军损失惨重,长孙稚被朝廷责斥。
526年,五原郡降户鲜于行礼率流民在定州起义,朝廷任命长孙稚为北道大行台、大都督,前去平叛。
哪知这次的拍档又是元琛。
更不可思议的是,大军走到邺城,朝廷诏令解除长孙稚的大行台、大都督职务,改派郦道元为大行台、元琛为大都督,长孙稚以将军身份听从他们二人指挥。
长孙稚派遣儿子长孙子裕去洛阳,代父向朝廷上奏:上次在寿阳大战中,我与元琛就因意见不合导致大败,后来事实证明我对他错。如今朝廷的安排实在欠妥,我不能接受。请朝廷改变安排。
朝廷驳回长孙稚的请求。
后来,元琛指挥长孙稚冒险孤军出战,遭到鲜于行礼大军围攻,元琛不派援军,魏军损失惨重。
元琛和长孙稚双双被撤职查办。
长孙稚后来被派往蜀地平定陈双炽叛乱,才得以恢复爵位,官封尚书右仆射。
527年10月,雍州刺史萧宝夤占据长安城反叛,立国“大齐”。
朝廷任命长孙稚为西道大行台,前往关中平叛。
最后,叛乱被平息。萧宝夤被俘,押到洛阳赐死。
朝廷擢升长孙稚为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雍州刺史、尚书仆射、西道大行台。
孝庄帝元子攸即位后,授长孙稚骠骑大将军,封冯翊王。
529年11月,长孙稚升侍中、司徒,兼尚书令、大行台,仍镇守长安。
530年,元恭即位,调长孙稚入洛阳,擢升其为太尉、录尚书事。
后来,长孙稚支持斛斯椿诛杀尔朱氏家族。
元修与长孙稚沟通后,谈妥条件,互相达成同盟。
这让元修一下子信心高涨了不少,于是他任命长孙稚为太傅、录尚书事。
在大丞相高欢缺席的情况下,长孙稚成为朝廷事实上的首宰。
樊子鹄是第二个被元修拉拢的大臣。
樊子鹄祖籍荆州蛮族,是部落首领之后。
他的祖辈、父辈就归顺了北魏朝廷,所以他在平城出生、长大。
六镇起义爆发时,他投靠尔朱荣,参与平叛,屡立战功。
他代表尔朱荣前往京城汇报战况,被胡太后授予南和县子爵位、直斋将军称号。
返回并州,又被尔朱荣任命为行台郎中、上党郡守。
他后来一路升迁,直到散骑常侍、殷州刺史。
尔朱荣被皇帝元子攸杀死后,尔朱世隆号令樊子鹄率军讨伐京师。
但樊子鹄却宣布自己忠于皇帝,怎会率军造反?于是与尔朱氏家族决裂。
后来,尔朱兆攻入洛阳,俘虏并杀死元子攸,也清算了一些旧臣,包括樊子鹄。
不过只是解除他的所有官职,并没杀他。
节闵帝时期,樊子鹄恢复散骑常侍职务。
元修听说此人的信条是忠于皇室,于是保留他散骑常侍职务,任命他担任兖州刺史。
元修拉拢的另一位大臣是侯渊。
侯渊是羯族人,与高欢一样,在怀朔镇出身。
他参加了六镇起义,后来一早脱离起义军南下秀容镇,投靠尔朱荣。
因屡立战功,不断升职。
元子攸时期,侯渊升任领左右将军,封厌次县子。
随尔朱荣参与平定葛荣叛军,又单独剿灭韩楼叛军,军功赫赫,被尔朱荣保荐为骠骑将军、燕州刺史。
元晔即位后,因平定常山太守甄楷反叛而被封骠骑大将军、并州刺史、渔阳郡公。
元恭即位后,侯渊与叱列延庆、尔朱羽生一道击败刘灵助叛军,斩杀刘灵助,被封开府仪同三司,成为三公级高官。
他受命与尔朱兆一起攻打高欢,在广阿之战中被俘,投降高欢。
高欢没杀他,也不敢重用他。
元修看到机会,把他拉拢过来,任命他担任齐州刺史。
元修看重的旧臣,还有贺拔氏三兄弟、贾显度/贾显智两兄弟,等等。
但这些人不必元修自己亲自出马联络。
因为,元修有个最铁的盟友斛斯椿。
贺拔氏三兄弟、贾家俩兄弟的工作,由斛斯椿去做即可。
只有元修知道,自己之所以成为皇帝,斛斯椿发挥的作用最大。
斛斯椿是敕勒人,父亲斛斯敦担任车骑将军、扬州刺史。
斛斯椿早年投靠尔朱荣,深得后者赏识。
尔朱荣被元子攸杀死后,斛斯椿立即改投汝南王元悦。
尔朱兆杀进洛阳,斛斯椿再次反水,投靠尔朱世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