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州”的含义和数量是经常变化的。
史记记载,大禹治水时,将天下分为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
汉武帝时期,重新划分行政区域,将国家划成十三块,以“州”命名。
开始时,州的长官叫“刺史”,由中央任命;到东汉末年,各州人事权实际上独立了,不受中央委派,与诸侯接近了,长官便改称“州牧”。
到魏晋南北朝,州长官又变回由中央委任。
南北朝时期,州的最大特点是重叠命名,不断分割繁衍,数量暴增。
以北魏为例,孝文帝迁都洛阳时,共有38个州。其中河南25州,河北13州。
但到了胡太后摄政后期,北魏有111个州、519个郡、1352个县。
此外,还有十几个比“州”高一品的“军镇”。北方六镇就是其中之六。
六镇起义爆发后,破六韩拔陵巅峰时期,“真王”政权覆盖占据整个北方六镇。
与此同时,六镇南部、西南部诸州也爆发叛乱。叛军先后宣布建立割据政权。
具体情况是:
六镇以南黄河“几”字形内部,北边是阴山山脉、东边是太行山脉、西边是贺南山脉、南边是渭河~黄河。
“几”字形内有四个州(镇):北部是夏州(东部,州治统万城)、灵州(西、吴忠),南部是东夏州(东、魏平城)、高平军镇。
出了“几”字形,渭水~黄河以南,也有四个州,由东往西是:北华州、豳州、泾州、秦州。
524年4月开始,高平镇爆发起义。匈奴族首领赫连恩、敕勒酋长胡琛各领一支起义军。两人后来合军,以胡琛为首,自称“高平王”。
当时,高平镇将是匈奴族人赫连略。
胡琛等人进攻高平镇,被赫连略击退,北遁。
东夏州魏平胡族首领曹阿各拔是一名边军队主。他带着手下军士,招募族人,宣布起义,并向北攻打统万城。
秦州起义军首领叫莫折大提,副将是卜胡。他们进攻高平镇,破城,杀了镇将赫连略。
胡琛分兵几路,趁机围攻夏州、豳州、华州。
洛阳西部形势如此恶劣,直接威胁京城安危,几位朝廷权臣也坐不住了。
皇帝任命北海王元颢为左仆射、西道行台,率5万大军出潼关往西去平叛。
元颢队伍进驻东夏州魏平城。
胡琛见元颢兵强马壮,便率队伍后撤到豳州。
统万城中即将断粮,夏州刺史源子雍命儿子源延伯守城,自己突围去东夏州向朝廷援军求救。
源子雍的部下都劝他带着儿子悄悄潜伏逃走,不要理会统万城。
源子雍坚决不同意,留下儿子,自己率200人出城突围。
源子雍成功出了城,却在去东夏州的路上遭遇曹阿各拔的队伍,被俘。
曹阿各拔出身士族,造反前本来就是官兵。他对源子雍很客气。
曹阿各拔不久病逝,其弟弟曹桑生竟被源子雍说服,同意重新归顺朝廷。
源子雍带着曹桑生竟的队伍,到东夏州投奔元颢。
元颢将他们编进自己队伍里,再拨7000兵马凑成一万,作为先锋军。任命源子雍为统帅,曹桑生竟为副帅。
源子雍、曹桑生竟带着这支劲旅,在“几”字湾内打了大大小小几十仗,将里面的叛军全部荡平。然后返回统万城,继续镇守夏州。
秦州起义军占领高平镇后,莫折大提派副将卜胡驻守于此。
卜胡带兵驱赶俘获的高平镇军队、百姓,攻打南部的泾州。
高平镇被俘军队造反,杀死了卜胡。并派使者迎接高平王胡琛来做首领。
朝廷军方面,源子雍荡平鄂尔多斯高原叛军回了统万城,北海王元颢却驻在东夏州没什么动作。
元义对元颢很不满,便派侍中杨昱持节,到西道行台督战。
元颢只得率军挺进豳州。
胡琛便将力量收缩在高平镇内,固守城池,打算与元颢的朝廷军长久对峙。
西部的秦州,除了莫折大提的起义军,天水人薛珍后来聚集几千人攻打府衙,得到百姓响应,人数迅速增多到两万。
薛珍的队伍攻破州府,诛杀了刺史李彦。
薛珍有自知之明,他派人去迎接本地起义军首领莫折大提回来天水坐镇。
莫折大提率队伍进驻天水,自称秦王,建立政权。
——这个政权的力量延续,在未来成为大一统皇朝正统。
同月,仇池人张长命率众诛杀南秦州刺史崔游,并宣布臣服秦王莫折大提。
莫折大提声威大震。
莫折大提不久去世,他的儿子莫折念生继位,自称天子,建立大秦国。不在接受魏国朝廷号令。
莫折念生派弟弟莫折天生去攻打长安。
莫折天生于12月攻下岐州州府雍城,生擒刺史裴芬之,押送到天水献给大秦国王。
莫折念生将裴芬之处斩。
莫折念生又派军攻打西北方的凉州。
凉州州治姑臧城(武威)豪强赵天安率族人起义响应。
他们攻进刺史府,抓住刺史宋颖,开城门迎接大秦军队入城,并献上宋颖,投靠莫折念生。
莫折念生的大秦国,版图非常大,实力也很强。
莫折念生、胡琛、破六韩拔陵,这是六镇起义爆发后最大的三股造反势力。
后来,胡太后再次出山摄政,扳倒权臣元义,联合柔然可汗阿那瓌,与魏国平北大都督元深的大军,南北夹击,消灭了破六韩拔陵叛军。
但是,莫折念生的大秦国则与朝廷对峙,多次击退平叛大军,一直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