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的旨意,内容如下……”
“工部在近期之内要加紧生产,必须保证下辖五大匠作间日夜不歇,采用三班倒的方式,即使夜间也要灯火通明。”
“至于生产何种器具和品类,等散朝之后朕会派人去工部跟你详细分说!”
“现在,朕先说说准备下发给工部所有的任务……”
然而还没等杨一笑详细讲解,只见柳长生已经急急行礼发问,满脸好奇道:“敢问陛下,何谓三班倒?”
杨一笑没有回答,而是目光向老太监黄裳微微示意,随即就见老太监取来一本册子,当着满朝文武的面递给了 柳长生。
这时杨一笑才开口道:“此册之中,详细记载,关于三班倒的章程,以及流水线生产的办法,朕已经全都写在其上,柳尚书你读过之后便可知晓。”
老柳连忙把册子塞进怀里,宛如藏下宝物怕人觊觎的守财奴,满脸堆笑道:“竟然是陛下亲笔所写,这必然是天工格物的神书,从今以后,这就是工部的第一瑰宝。”
这话看似吹捧杨一笑,然而杨一笑却郑重其事点点头,语带深意道:“册中所记,诸多机巧,说它是一本神书并不为过,以后确实可以当做工部压箱底的秘本。”
柳长生笑的直接咧开大嘴。
如此一幕,引的满朝官员抓耳挠腮一般好奇,每个人都在揣测,这本书中写下了何种技术。
当今天下所有人都知道,大唐皇帝杨一笑有着通天彻地之才,不但诗词冠盖当世,而且精通格物之学,能酿美酒,提炼精盐,改良水车,发明各种新式农具……
总之一句话,这位皇帝是全才!
只要是杨一笑搞出来的东西,必然是能让整个天下垂涎的宝物。
而现在,杨一笑在众目睽睽之下赐给工部一本秘册。
满朝官员都知道,老柳属于只进不出的混不吝,这本册子一旦到了他的手里,大家几乎没有借来一阅的可能。
但是,大家心里的好奇该如何满足啊?
老柳肯定不讲情面,谁也别想从他手里借出来,但是陛下性格温厚,或许可以求陛下开开恩。
因此,官员们齐齐把渴求的目光看向杨一笑。
只见一个青年官员,仗着是杨一笑的小辈,于是主动站了出来,嬉皮笑脸替所有人说出了心声。
“陛下,小臣斗胆启请……”
“方才陛下所言的三班倒,臣等也和柳尚书一般从未听闻,现在柳尚书被陛下赐给了宝册,阅读之后必然能解除心中迷惑。”
“然而陛下啊,臣等却依旧不得而知呢!
“尤其是小臣这种毛躁性子,必然满心好奇搞得睡不着觉……”
“嘿嘿嘿,陛下您开开恩,要不,给臣等稍微讲一讲呗。”
“您放心,我们不探听机密,如果涉及工部匠作的特殊技巧,我们肯定不会求陛下说给我们听。”
“我们只求陛下简单说一说就行!”
这青年一边说着,一边眼巴巴看向龙椅,他是朝堂小辈,而且是杨一笑的子侄,因此敢求这种事,不担心会惹的杨一笑不喜。
最主要的是,这小子是替所有好奇的官员说出心声。
……
眼见所有官员全都翘首以待,杨一笑倒也没有敝帚自珍的打算。
但他先是抬手指了指青年,笑骂一句假装不悦的训斥道:“你这小东西,整天不学习,咱们杨氏族内早就教授过这些知识,甚至当初杨家村的酒坊就曾采用过三班倒的劳作方式……”
“你爹你娘,你姐你哥,他们都对这事熟悉的很,偏生你这臭小子糊里糊涂!”
“也罢,朕今日便给你讲讲!”
“顺带也让诸位爱卿稍微了解一些,毕竟我大唐以后要在很多行当推行此政。”
杨一笑说到这里时,挥挥手示意青年退下,而在青年行礼退下的同时,他解说的声音已经传进官员们的耳中。
“所谓三班倒,就是把一日一夜的劳作分成三个班次……”
“朕现在就以工部的匠作间为例,给大家说说这里面的门道!”
“比如,工部负责生产民用器具的匠作间,值此雪灾急需赈济之时,必须超数额的生产出大量铁锅。”
“每多一口铁锅,朝廷便能多搭建一个向灾民施粥的棚子,因此这是极为重要并且迫在眉睫的任务,工部无论多难也要给朕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
“但如果仍旧沿用以前的生产方式,那么即便工部临时招募大量工匠也完不成,原因很简单,以前的方式会窝工。”
“而如果采用三班倒的办法进行,就可以把一日一夜分成三个班次!”
“一日一夜乃是十二个时辰,分摊三个班次恰好四个时辰一轮,如此一来,工匠哪怕高强度劳作也不至于累出问题!”
“但是匠作间的生产却不会停顿,三波工匠可以日日夜夜轮番的干。”
“第一波工匠,干四个时辰,给他们放工休息,足足八个时辰之久……”
“然后第二波接上,也是一样干四休八……”
“再然后,第三波开工!”
“如此循环往复,保证匠作不停,然而每一波工匠的休息时间都足够,可保证所有的工匠在劳作之时全都精力充沛。”
……
伴随着杨一笑的简单讲解,满朝官员无不目瞪口呆。
足足良久之后,只听一人喃喃自语,道:“此方式一听就懂,按说并没有什么技巧,然而为什么我们就想不到呢,为什么千百年来一直没人想到呢?”
“三班倒的方式,可以让工部扩招大量的人手,匠作间还是原来的那个匠作间,然而原本出产一份器具却增长成了三份。”
“最关键的是,工匠们不会疲累!”
“每班休足八个时辰,这简直是全天下最轻松的活计。”
“嘶……”
“本官忽然惊喜意识到,我们盐场也可以这么干啊。”
“普通海盐熬煮之后,有一部分需要提炼精盐供应有钱人,并且这个缺口很大,我们盐场的工匠哪怕起早贪黑也难以满足。”
“如果按照陛下的办法,我们也搞一套三班倒章程,岂不是意味着精盐产量会翻三倍,从此以后能为国库赚取三倍的钱财。”
盐业本就暴利,翻三倍简直要吓死人!
而如果利润真的翻了三倍,意味着负责盐业的官员们功绩也会翻上三倍,升迁考核之时,必然优先拔擢。
所以这官员越说越感觉兴奋,忍不住把目光看向柳长生怀里的册子。
很明显,他想借阅,详细研读之后,在盐场也搞三班倒。
然而老柳看到他兴奋的眼神时,立马十分警惕的双手捂住了胸口,怒气冲冲道:“滚蛋,想都别想,这是陛下赐给工部的,你们盐场都是煮盐的老粗……”
“就算给你们看,你们也看不懂!”
哪知那官员立马反驳,当场叫嚣道:“陛下方才说了,以后大唐的很多行当都要推行此政。我们盐业乃是国之重器,凭什么我们不能看这本宝书?”
老柳明知他说的有理,偏却当庭耍起了无赖,同样也叫嚣道:“贫道才不管这些,贫道只知道这是陛下赐给工部的,你如果真的想要借阅,乖乖喊一声道爷来求啊。”
那官员虽然不是尚书级别,但却是掌管盐业的一位大佬,最关键乃是很早之前就追随杨氏,属于当初泾县十六家大户的一家族长。
自古以来,最大莫过从龙之功,所以这位官员的底气很足,丝毫不畏惧柳长生的尚书身份。
当即就恶狠狠的逼问道:“喊你道爷?想都别想!姓柳的,你就说借不借吧?”
结果老柳直接仰头‘哈’的一声,分明是不打算给对方一丝一毫面子。
……
如此争吵一幕,落入杨一笑眼中。
其实他完全可以再写一本册子出来,赐给盐业那边就能完美的解决纠纷,但是帝王行事不能以常理而论,所以这本册子只能先让工部独享。
世上之事,道理相通,无论是器物还是学识,一旦泛滥了就失去珍贵。
独一份的东西,那叫做瑰宝,而如果人手一件,再宝贵也不被重视。
故而,这本册子就得让臣子们争。
总有一天,臣子们会从柳长生手中借阅到册子,但是肯定要付出天大的代价,恰恰天大的代价会让他们对册子中的技术极其珍惜。
如此一来,不需要杨一笑强行下旨意逼迫,臣子们自己就会主动卖力,达成杨一笑推行各种技术的意图。
这便是太上皇老爷子教导过的帝王权术!
……
【失眠睡不着,起来写一章,先更新给大家,咱们今天继续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