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的第四道旨意,户部李颖达且听!”
“李老尚书,你方才第一个站出来向朕请命,虽年高老迈,却慷慨陈词,朕心中甚是欣慰,故而想请老骥伏枥。”
杨一笑做事有谱,历来有的放矢,但他不会一上来就直指目的,而是为了达成某个意图稍微绕绕圈子。
比如现在,第四道圣旨,明明他已经点名让户部尚书出来接旨,但却在说出旨意之前先进行一番看似毫无关系的铺垫。
只听他语气悠悠的道:
“此次,朕从南云归来,因议和达成缘故,南云承诺向我大唐赔付。”
“关于议和国书上的事项,想必诸位爱卿都已经知晓……”
“首先是二十个州域,南云割之纳入大唐版图,从此以后,我大唐又多了一大片国土。”
“这一点,朕已经想好了,很快会有相应政令下发,命名此道为大唐的京口道……”
“只不过咱们君臣眼下的主要任务是赈灾,故而关于这版图归纳以及命名之事暂且往后推推。”
“说完州域的赔付,朕再和大家说说其他赔付,比如钱款金银,比如各项物资,最主要就是粮食,咱们眼下急缺的粮食。”
“此次,朕归来时,南云随之起运了第一批赔付粮,数量大约是八百车上下的规模!”
“除此之外,则是高达一千两百车的铜钱,以及金银,绫罗绸缎,江南茶叶,各项物资……”
“朕要说的是,八百车粮食远远不够用,听起来数量很多,但恐怕撑不住灾民吃几天,李老尚书,朕说的可对?”
面对杨一笑的假装问询,李氏老家伙颤巍巍点头给出答案,道:“回禀陛下,确实如此!”
“目下仅是京师附近聚集的灾民,经详细统计已然高达十八万人之多,并且每天都有新的灾民到来,因此十八万的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南云赔付的这八百车粮食,最多也就能支撑个十天左右……”
老家伙说着停了一停,似乎在斟酌接下来的说辞,足足沉吟半晌,方才再次开口:“即便是支撑十天,也不能让灾民敞开了吃,故而,户部在调拨发放的时候必须往粮食里面掺杂物!”
“陛下也许会问,杂物都是那些?”
“老臣请陛下恕罪,您听了之后万勿发火,这些掺杂的所谓杂物,说白了都是哄骗肚子的东西。”
“比如谷糠,比如剁碎的麦秸……”
“甚至用石磨磨过的树皮粉,以及能挖就一定会挖出来的野草草根。”
“总之一句话,吃不死人就往里面掺杂,唯有这种方式,才能减缓粮食的消耗。”
“同时,勉强能保证灾民饿不死。”
“陛下,老臣回答完了,自从雪灾开始以来,这两个月一直这样,我大唐户部上上下下,哪怕于心不忍但也只能这么做。”
杨一笑听完不由叹了口气,声音略显伤感的再次问询起来:“李老尚书,你乃钟鸣鼎食之家,你跟朕说说,你们李氏的孩子吃过这种东西么?”
他问这话的本意是逼迫,哪知道李颖达竟然笑呵呵点头,直言不讳道:“纵使钟鸣鼎食,纵使家大业大,然则族群人口太过庞大之时,度日的情况也会捉襟见肘……”
这老家伙说着看向杨一笑,再次道:“陛下或许以为,我李氏门阀不可能吃的差,然则陛下您信不信,老臣的亲孙子每年也要喝上半个月稀粥?”
杨一笑沉吟一下,故意道:“你们那是忆苦思甜的教育,和百姓吃糠咽菜的情况不一样。”
哪知李颖达竟然摇了摇头,语气十分肃重缓缓开口道:“陛下,错也,钟鸣鼎食之家,也要勤俭节约,每年之中,嫡脉都得喝上半个月稀粥,至于支脉,日子更难,一年之中至少半年吃糠咽菜,甚至有的家庭全年都是如此。”
“陛下或许以为,我李氏当初送上九项大礼的手笔何其惊人,因此便产生错觉,以为门阀财富惊人。”
“老臣实不相瞒,门阀确实有些底蕴,但那是几百年几十代人的积攒,陛下切莫把历代的积攒看成是当代人的财富。”
“事实上,门阀之中各个族支的日子也难熬,虽然不至于饿死,但是吃的并不好……”
“所谓钟鸣鼎食,其实有几家真的钟鸣鼎食啊?”
“越是家大业大之族,越要勤俭节约才是,否则的话,庞大族群必然会被吃空拖垮。”
“陛下,老臣自己每年春天都要挖野菜,我可是李氏门阀的族长,过日子照样精打细算呐。”
“老臣尚且如此,陛下可以想想李氏族人的情况会如何……”
这番回答让杨一笑微微怔住,足足半响才想起他不久之前在南云的经历,当时他亲眼目睹江南门阀的底层族支生活窘迫,确实吃糠咽菜如同李颖达所说一般艰难。
……
杨一笑再次叹了口气,语调微微有些伤感:“既然如此,朕准备给你的旨意恐怕得改改,原本按照朕的意思,是让你李氏稍微贡献一些,现在看来,门阀也不容易。”
他嘴上这么说,目光却盯着李颖达,忽然话锋一转道:“虽说如此,但是该下发的任务还得发,李老尚书,你愿意为朕分忧否?”
李颖达不愧是手腕老辣的老货,立马慷慨陈词的当庭做出表态:“就如陛下方才所言,老臣可以老骥伏枥……”
“只不过,老臣想启请陛下高抬贵手,我李氏门阀可以卖力效力,满族上上下下都愿意鞠躬尽瘁,但求陛下一事,莫要为了赈灾而强迫我们贡献家财。”
杨一笑微微摆手,语气诚恳道:“朕还不至于作此杀鸡取卵的傻事。”
他微微沉吟一下,重新把话题撤回刚才,缓缓道:“八百车粮食,只能支撑十天,即便是参杂一些,恐怕也撑不过半个月!”
“这还仅仅是面对京师之地的灾民,只这一处就已经显得捉襟见肘了……”
“然而我们君臣要赈济的是整个大唐,由此可知需要的粮食缺口有多大。”
“哪怕南云赔付的第二批粮食很快会运来,甚至第三第四也在不久之后从南边抵达,但是,赔付的粮食数量毕竟有上限。”
“这些粮食,不够赈灾!”
他说着再次看向李颖达,又发出了一声问询:“李老尚书领衔户部,不知道可有应对的良策?”
只见李老家伙足足沉吟良久,最后才拱拱手但却没做回答,反而先是反问一句道:“老臣在陛下归来之时,曾也和诸位同僚一起出迎,当时所见景象,陛下龙辇后方跟着漫无边际的车队,因此老臣想问一问,那庞大的车队应该不止八百车吧?”
“老臣还想问一问,那车队之中有九成都是粮食吧?”
杨一笑点点头,直言不讳道:“你说的没错,那车队确实庞大,数量有八千余车,其中九成都是粮食。”
“只可惜,那些粮食并非南云对我大唐的赔付……”
“那是商贾们运来的粮,属于私人性质的财产,我大唐以诚信立国,即便再怎么艰难也不能强抢。”
李颖达也点点头,老家伙不愧是门阀的族长,至此,隐隐已经猜到了杨一笑给他的任务。
只听这老尚书笑呵呵道:“陛下方才点了老臣的名,但却一直没说出旨意的内容,老臣斗胆猜测一下,是否要让我李氏负责买粮?”
“不错,便是如此。”
杨一笑绕了这半天,终于露出他的意图,郑重道:“此次南云商贾来唐,运输几千车的物资,其中粮食占了九成,恰恰是我大唐急需……”
“这一批粮食,咱们必须买下,然而朕要说的是,哪怕这批粮食全部买下也还是远远不够。”
“李颖达,你接旨……”
“朕要你发动门阀人脉,向整个天下的世家买粮,自古以来,众所周知,无论遭遇何等灾荒年月,豪门大户的粮仓一定是存有余粮的。”
“豪门和大户尚且能有余粮,更上一层的世家乃至门阀必然存量更多。”
“而你李氏超级门阀,人脉堪称我大唐第一,况且你李老尚书领衔户部,合该担负起这一项重任。”
“朕给你的旨意,便是不惜一切买粮,这既是朕这个皇帝对联姻李氏的求助,同时也是朕这个皇帝对你户部尚书的圣旨。”
“老尚书,可愿意接旨吗?”
……
面对杨一笑挑明性质的任务,李颖达似乎早就有所预料一般,因此,当场高呼领旨。
只不过,这老家伙领旨之后立马就追问一句,郑重其事的道:“老臣敢问陛下,钱财从何而出。”
杨一笑微微叹了口气,同样也郑重其事道:“持续两个月的雪灾,朝廷一直在硬撑着赈济,朕心里明白的很,今年国库已经被花光了……”
“但是灾民不能不救,买粮乃是眼下第一重事。”
“只要李老尚书你能说动天下世家向大唐卖粮,那么无论怎样的高价咱们都得咬牙认了,至于钱款从何而出,先由朕的内府所出!”
杨一笑说着一停,目光扫视朝堂大殿。
随即,他再次叹了口气继续开口……
这一次,他所言之语不仅仅是面对李颖达一人,而是涵盖群臣,说给每一个大臣听。
“诸位爱卿,无需泄气,朕要告诉你们一个振奋的消息,朕的内府之中有着足够厚的底蕴。”
“想当初朕虽然是白手起家,但是通过各种办法赚到了庞大的家财,比如盐业,暴利行当,朕刚开始的时候就贩卖私盐,后期甚至夺取密州盐场自己颁发盐引。”
“所以朕的内府很有钱,诸位爱卿丝毫不用担心。”
“买粮不管花费多少,这次先由朕的内府一力承担。”
“等到国库重新丰盈之后,把这份花费偿还了便是,诸位爱卿,可有异议?”
满朝官员哪有任何异议,齐齐躬身向杨一笑行礼,纷纷高呼道:“陛下仁慈。”
杨一笑把目光看向李颖达,微笑示意道:“李老尚书,放心了吧。”
老家伙顿时拱手,义正言辞一脸正义,大声道:“回禀陛下,老臣愿担重任,既然钱款有内府所出,老臣保证能买来源源不断的粮食。”
杨一笑目光深邃,仿佛有种莫名的悠远,意味深长道:“源源不断,这说法好,如果老尚书真能如此,那你就源源不断的一直买吧!”
李颖达不由愕然一怔!
源源不断的一直买?意思是不止今年赈济这一场雪灾?
陛下这是何意啊?
这老家伙哪怕再怎么精明也不会猜到,杨一笑给他的旨意也是为了应对将来。
小冰河气候,注定每年都有天灾,而杨一笑这第四道圣旨的意图,依旧还是针对小冰河的未雨绸缪。
……
【第二更送上,这章3600字,今天已经更新7300,山水继续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