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 同盟会崩溃
在军委正式确定二次反围剿战役模式的时候,前往拜会光复会的使者已经抵达了目的地绍兴。
绍兴现在已经很有江南革命中心的味道了。街上好多“打倒满清,创立民国。”的标语,街头也有声嘶力竭做着宣传的革命党。必须说明的是,这在清末并不是什么奇景,历史上秋瑾被抓后,绍兴知府贵福杀害了秋瑾。当地士绅们就提出了抗议,力争为秋瑾“平反”。士绅们的理由很简单,“秋瑾只是在煽动革命,而没有实际**。又没有口供,满清杀秋瑾是滥杀无辜。”秋瑾是否无辜且不说,在城里头贴标语,做革命宣传这种事情实在是颇为稀松平常的。
绍兴城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守城门的,城内列队巡逻的都是短发。而且从军事角度来看,这些人的部署颇有可取之处呢。
人民党的使者名叫程铭淼,他到绍兴之前,陈克已经通过联络站与光复会联系过了。早早的就有光复会的同志迎住了程铭淼。本来光复会的同志是想直接带着程铭淼前往光复会的总部,但是程铭淼却提出前往绍兴知府衙门门口去看看。
“程先生,这有什么好看的?”嘴里这么说,但是负责接待的陈伯平声音里头很有些得意的感觉。到了知府衙门门口,只见守门的已经不是清军,而是留着短发的武装人士。
程铭淼笑着问道:“这知府还在里头吧?”
“没错,知府大人因为身体不好,现在政务都由人代理。”陈伯平回答的很得体。
听完这话,程铭淼用力点点头。
光复会在池州的几个月,主要干部都身体会到了营运一个地方政府是何等艰难的一件事。艰苦的几个月实际经历对于肯学习的人来说,比读几年的书都要有效。这次光复会在自家地盘上的起义就表现出相当的进步。虽然还是没能把实力深入农村,但是好歹在革命之前光复会已经针锋相对的建起了相应的部门,而且实际控制了绍兴城内相当的一部分实权。
这些行动能成功,也有些运气的成分在里头。二次反围剿开始之前,满清在江南的部队已经全面开始收缩。这不是各路地方部队消极怠战,因为南京的新军是在大通学堂里头接待程铭淼的。大通学堂现在作为光复会的“干部学校”,其地位相当的关键。双方见面后都没有多余的废话,程铭淼把陈克的亲笔**给陶成章,然后就静静的等着。
看完了信,陶成章把信递给旁边的章太炎。他自己目光炯炯的看着程铭淼,“程先生,贵党陈主席总是这么客气。”
程铭淼笑道:“大家都是要满清,这等事情还需要光复会的同志合作才行。”
陈克在信里头没有过份要求,他只是希望光复会在江南新军的人员大力宣传“待机而动”,让这些人煽动军官和士兵的“旁观情绪”。自从人民党歼灭了合肥与安庆的七千湖北新军之后,各路清军面对人民党都没了狂妄之气。陈克要利用的就是这种态度。历史上清军本来就没有协同作战,陈克只希望他们保持这种传统,在人民党全力对付北洋新军的时候,其他新军观望战事即可。
现在的清军与之后各路军阀还有国民党的部队一样,想打硬仗就得给赏钱,国民党那时候出动前大撒大洋,现在的新军也差不多。陈克不准备动用太多的力量来对付江南新军。除了军事行动之外,如果能够在新军强化煽动这种旁观情绪,那效果自然是更好。
对于陈克的计划,陶成章理解的并不太深刻。他只是觉得陈克从来不提出过分要求的作风很让人满意。唯一让陶成章感到遗憾的是,陈克提出的要求未免太简单,这种举手之劳的事情还要专门派人前来,随便表示了陈克的重视程度,但是光复会却无法因为这个人情对人民党有什么恩情可言。
“不知陈主席可有别的话请程先生带来?”陶成章问。
“陈主席要说的事情都在信里头写清楚了,并没有别的事情要我来办。”程铭淼再次确认了自己的任务。
说话间光复会的主要干部们已经看完了信件,章太炎说道:“陈先生并不要我们出兵相助么?”
“信里没说的话,那就是没有。我只负责送信。”程铭淼笑道。
光复会的干部们虽然对人民党印象深刻,但是真的与陈克打过交道的只有陶成章、徐锡麟、秋瑾三人而已。陈克的要求如此之低,光复会不少干部竟然有些不敢相信。就是陈克不专门派人来联系,光复会也会这样去办,他们都能分清基本的局面。如果人民党被打垮了,那光复会定然压力骤增。光复会不会为了人民党抛头颅洒热血,他们也只能尽力不让江南新军**进攻人民党而已。
程铭淼看光复会的干部疑惑的目光,他笑道:“诸位,还有件事倒是需要说说。前一段同盟会的黄兴与宋教仁先生到了我们根据地,邀请我们加入同盟会。陈主席已经拒绝了此事。虽然这件事与马上要发生的战争无关,不过光复会既然已经脱离了同盟会,那这件事我们也不能不给大家说。”
“哼哼。”陶成章冷笑了一声。他就知道人民党绝不会加入同盟会,所以他也只是冷笑了一声。“程先生,我向你介绍一下。这些都是我们光复会的同志。”
介绍完之后,大家自然是要互相说话的。光复会的干部们或者有心或者只是好奇的开始询问人民党根据地的事情。程铭淼用光复会能够理解的话解释着大家的问题。在这问答中,程铭淼发觉自己来之前,陈克对光复会的评价实在是切中要害。陈克的原话是“光复会是一个很不专业的组织。”
“专业”与“非专业”的区别在哪里,程铭淼并不理解。程铭淼只是人民党中并不算出色的一名中级干部,他在日常工作里头也是感觉问题很多,党组织的很多东西都没有学过,更别说有效理解了。他本以为自己未必能像陈主席这样洞悉问题,但是与光复会的谈话不久,程铭淼就感觉出双方的差距在哪里了。
对于现实问题,光复会只看到了用肉眼能看到的。对于隐藏在表现之下的矛盾冲突,光复会就很少重视。程铭淼感觉光复会的干部们认为矛盾冲突是一种放不上桌面讨论的问题。人民党就完全不同,人民党的工作就是要找出矛盾,然后分析矛盾。最后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来。
这种看似人民党“务虚”,光复会“务实”的区别,真的应用到了具体问题上,那就是高下立判。人民党遇到问题之后,经过对内在矛盾的分析,立刻就有了各种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出来。
例如光复会相当乎的农村问题,他们很希望人民党能够给出各种建议出来。但是程铭淼之所以被认为工作“不出色”,就是在农村工作里头他的表现并不好。即便是这样在人民党里头评价不高的程铭淼,听到光复会大谈什么下乡宣传革命,联合士绅,什么强行剪辨。他也觉得面前这些充满了热情的光复会成员未免太幼稚了。
程铭淼能够被选作信使,并不是因为人民党把这个工作当作“贬斥”的岗位。当作信使需要睁着眼说瞎话的能力,程铭淼恰恰有这方面的资质。虽然在基层工作里头这种资质无法有效促进工作,但是在外交方面这可是难得的优势。心里头虽然有诸多想法,程铭淼却能态度认真诚恳,有礼有节的回答或者拒绝回答光复会的问题。
人民党的会多,程铭淼不用绞尽脑汁的去考虑什么,只要把回忆里头同志们说过话的那些被证明是错误的话拿出来,就足够让光复会的这些人起了共鸣。对于这等和欺骗无异的事情,程铭淼毫无内心的谴责。他本来就是送信的,是光复会自己要拉着扯闲篇,既然如此,程铭淼完全没有理由传播人民党的政治理念,让大家高高兴兴的多好。
光复会的同志与程铭淼“相谈甚欢”,基本上与人民党彻底决裂的同盟会代表黄兴与宋教仁则回到了东京向同盟会汇报工作。光复会的退出给同盟会的打击其实远比想象中更大。由于光复会是江浙地方势力,与士绅关系密切。而日本留学生中江浙出身,比较倾向于光复会的数量相当大。而且在此时还有一件很大的问题,孙中山因未经众议收受日本政府资助。
日本政府对于孙中山的庇护、支持已有很久的历史了。根据可信史料,孙中山发誓推翻清廷太炎,因民报经费跟孙中山撕破脸皮大闹,背后实际上是部分来自东南和中部同盟会成员对孙中山长期的不满。在他们看来,把资金过多的投向孙中山的家乡两广一带,明显是出于地域的偏心。但是,考虑到资金的来源,孙中山大概也只能这样选择,毕竟,南洋的华人华侨,多半来自两广。如果能在广东占一块地方,也便于争取海外的援助。在孙中山眼里,像武汉这种四战之地,尤其是不能考虑的。所以,同盟会在章太炎事件之后,实际上处于部分的分裂状态。部分原光复会的成员,在东南地带自行其是。而来自中部的前华兴会成员,也自己做自己的。当然,他们就没法指望孙中山的筹款接济了。
光复会脱离同盟会之后,孙中山已经做了这样的决定。黄兴与宋教仁都知道,听孙中山再次提及此事。两人对视了一眼,仿佛是下了很大的决心。黄兴说道:“孙先生,我不准备去南洋。我想与教仁还有华兴会出身的同志回湖南去看看。”
“为何?”孙中山感觉很意外。
宋教仁接过话头,“人民党既然能靠自己的力量打出安徽来,我们也回到湖南从基础干起,未必不如人民党。而且满清这次围剿气势汹汹,若是失败,那天下立刻震动。各地官府为了自保,也不敢对革命党逼迫的那么狠,我们也可以有更多的回旋余地。”
孙中山看着黄兴与宋教仁,曾经聚集在同盟会旗下的力量还真的有些“全国性”的味道,江浙、两湖、广东,加上来自全国各地的留学生,大家在日本搞起同盟会来,再加上在日本的保皇党康有为等人,竟然成了中国各种政治势力的汇合地区。
但是现在,这个局面已经有了大变化。首先是保皇党立宪派们开始倾向于北洋袁世凯,而光复会摆明了旗号与人民党合作,现在两湖地区的华兴会黄兴与宋教仁若是再脱离,同盟会剩下的就是海外的华侨与广东地区。
这就是同盟会的结局么?孙中山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