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借口
完美借口
一提到长安方面的进展,某城主的脸色顿时阴沉了下来。
蔡邕与凉州军阀的接洽,虽没有卢植的南阳攻略来得顺利,凉州军阀倒没有过分为难蔡邕,至少表面上给足了蔡中郎面子。
李傕、郭汜等凉州大佬,并没有就“长安城破之日吕布出现在博古境内,与凉州李蒙部火拼一场”的事,不依不饶地大兴问罪之师,干脆大大方方地抹了把稀泥,作出了“该事件纯属偶然”的官方盖棺之论,让那件事就这样过去。他们也明白,就算想彻查此事,凤翔也绝对不会承认是自己刻意将吕布引去的。
更何况,就算真是阿牛派人干的,又何错之有?
凉州军上上下下都欲除吕布而后快,凤翔将原本已逃出长安、遁往关东的吕布引得偏离方向,客观上还为凉州军诛灭吕布创造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只是李蒙自己没有把握住而已。闹腾起来反倒还显得凉州军无能,三千精锐的凉州铁骑,反倒和风尘仆仆筋疲力尽的吕布几百轻骑,拼了个两败俱伤,如果这都不算丢脸,世上还真没什么事情配得上“丢脸”二字了。
实际上,凉州军系的高层,也不敢断定吕布出现在博古,是否与博古城有关,凤翔了。
蔡琰名节的问题,蔡邕倒不是没有想过,可他没得选择。若不找个比较有份量、凉州军又管不着的人物,凉州军的几位实权派人物也不是那么好打发的,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
至于被他“出卖”的阿牛会不会有意见,蔡邕倒真是一点都不担心。
无论是民间风评,还是老友卢植的评价,以及他自己平日里的观察,某城主的人品还是很过硬的。何况他这次冒着风险跑到长安,也是为了助阿牛解决难题,因公事遇上这么一桩麻烦,别说污某城主与文姬私订终身,就算两人已那个啥,阿牛还敢咋的?回去适当说明一下,这事也就过去了。
蔡中郎很是得意。
这位大儒浑身不知道自己情急之下的胡言,后来又在凤翔惹出一场风波。当然,那是后话,此时的蔡邕先生,还是可以继续得意一阵子。
正所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话已说开,蔡邕自然不想久居险地,以免再生事端,遂向郭汜等人道:“今番来长安,多承诸公厚待,公事已了,伯喈便告辞了。与诸公一别,吾当隐居凤翔,有生之年恐怕都已没有机会再入长安,然诸公情谊,伯喈有生之年,自会铭记于心。”
如果蔡邕就这么一走了之倒也天下太平,李、郭等人虽是武夫,但能居高位者无不有几分城府。
以他们今时今日的身份地位,其实也不是真的贪图文姬美色,闻知文姬已与某城主有了婚约,也只是稍感失望,很快便恢复正常。他们提出联姻,本就是想留住蔡邕罢了,回过神来后,自然不肯就这样放蔡邕离开,软磨硬泡地楞是让蔡邕留下再住几日。
蔡邕乃一潜心史学的大儒,待人接物本非他所长,见对方一力相留,顿感盛情难却,且回洛阳去也须拿到凉州军的相应文书,或派使往见阿牛以确保短期内事无变数,遂只得硬着头皮留了下来。
第二天一大早,一名面相凶恶的凉州武将来到蔡邕住处,声称奉命调查凤翔与博古前段时间的争斗,并查出“凤翔逾期进犯”,按律,要追究凤翔相应的责任,不准蔡邕离开长安。该武将言语粗鄙,态度蛮横,把蔡邕气得够呛,跑去找对方“上级”,郭汜等人要么托辞不见,要么称“律法无情,爱莫能助”。
蔡邕这下知道坏了,对方分明是找借口将自己困在长安嘛!
好在凉州军也知道此事必须有个交待,倒也没有将所有人都扣下来,也不阻止蔡邕派人回去报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