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洪
在出发之前某城主便做了一番功课,对臧洪的情形有着清晰的了解。
臧洪,字子源,广陵射阳(今江苏淮安)人。
他在演义中甚至没有获得出场资格,连个路人甲的角色都没混上,但历史上真实的臧洪,绝非一个平庸之人。
臧洪初为本郡孝廉,灵帝末年辞官回家,被张超聘为功曹。董卓之乱时,臧洪说服张超反董,与张超之兄张邈会同刘岱、孔俚、桥瑁等人会盟于酸枣,并由臧洪主誓讨伐董卓,可见其地位。
归附于袁绍后,臧洪出任青州刺史,后又改任东郡太守。曹操攻打张超时,因袁绍不救,臧洪从此与袁绍绝交。袁绍派兵攻击其驻地东武阳时久攻不下,直至城中粮尽方被攻破,臧洪部下七、八千人宁死不降,皆被袁绍所杀。
臧洪与张超、陈容和田畴皆文武双全且私交深厚,并称为“北四友”。臧洪与袁绍反目便是为了张超,四友中的陈容也是在东武阳城破后被俘,拒绝接受招降而选择了与臧洪同死。
袁绍座下的文武幕僚大多叹息,“如何一日杀二烈士!”
如果用两个字概括臧洪,那就是“忠义”!
陈寿的《三国志》评价道:“陈登、臧洪并有雄气壮节,登降年夙陨,功业未遂,洪以兵弱敌强,烈志不立,惜哉!”
这就是历史上的臧洪,又一个被湮没于历史长河的超卓人物。
清楚了臧洪的事迹之后,阿牛对此次临淄之行的把握便大了几分。在阿牛看来,至少此时的臧洪,对凤翔应该没有什么敌意,如果所料不差,很可能对凤翔好感居多。这样的结论,并非阿牛的臆测,而是周密分析之后得出的结论,原因如下:
是不会错的。
这个“答案”臧洪一阵默然,随后望向阿牛等人的目光中,已多出了几分敬重和亲近。当他知道洛阳战役中死守孤城、率领飞翼营一次次对城外的黄巾军冒死突击的赵云也在座时,这份亲近达到最高点,“果然是少年英雄!”
“刺史大人或许还不知道,我这五弟还有些不为人知的事迹,说出来刺史大人应该不会感到陌生。”某城主笑道。
“哦?阿牛城主请讲!”
“黄巾之乱中,枪挑大贤良师张角者正是子龙;讨伐董卓时,凤翔表面上虽然未曾参战,子龙却临时在曹孟德帐下效力,汜水关前庞德被董卓军的李四击败后,力挽狂澜的赵五便是子龙的化名。这两件事关系着凤翔的安危存亡,若非阿牛看在刺史大人为人光明磊落,绝不会轻易外泄,还请代为保守机密。”某城主说完,起身遥遥一礼。
臧洪慌忙起身,郑重承诺绝不会泄露机密。
“黄巾军一而再、再而三地攻击凤翔,原来是因为张角死在凤翔手中!若非赵云杀了张角,朝廷想要平定黄巾乱党恐怕还要多费些工夫;关东诸侯共讨董卓之时,凤翔没有参战本就是一件奇怪的事情,现在终于真相大白了。。。”臧洪默默思量着,心中的震骇无以复加。
“阿牛城主竟将如此机密的事情告知于我,凤翔一脉果然敢作敢当,纵然将来袁公欲对凤翔不利,洪也绝不能将此事泄露出去!”只要不是聋子就应该知道阿牛与袁术间的过节,尽管臧洪现在还没有接到来到袁绍的明示或暗示,但此刻臧洪已经做出了决定。
在他看来,凤翔一脉绝对是大汉朝的忠义之士!
阿牛同学简直太耿直了!这么耿直的人很容易吃亏的,臧洪都不禁有些为某城主担忧起来,“如果被董卓知道,凤翔就不妙了。”
如果阿牛知道臧洪现在的想法,恐怕会笑得抽筋。
两件事情看似属于绝对机密,实则不然。
张角的死,黄巾军早已心知肚明,否则也不会屡次向凤翔出兵,反正凤翔是否承认都无法改变黄巾军的敌意,何况现在的黄巾军自顾不暇,根本无力对凤翔构成威胁!
至于赵五,已经有人向董卓方告密,纸是包不住火的。以董卓的为人,即使不敢肯定此事的真伪,也绝不会再给凤翔好脸色。
如此一来,是否告诉臧洪也没有太大区别,反倒有可能获得臧洪的好感,至不济也可以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从而为凤翔争取到更好的生存环境。当然,在这里私下讲讲已是阿牛的极限,这还是因为臧洪有“忠义”之名的缘故,想要某城主在公众场合承认这两件事情,那是不可能的!
宴席上的气氛十分融洽,尽管某城主觉得十分无趣,“这就是社交,无聊的社交!”
直到臧洪接下来期期艾艾地一番话,才让阿牛来了精神。
“有件小事,不知道阿牛城主是否能够帮忙。”(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