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 对晋代的偏好
由于言枫给巴拉克和系列巴拉克克隆人都安装了计算力极强储存空间超大的超级智脑芯片,而且在其中灌输了无比海量的世界各地的神话传说、语言文字、人文历史等多种信息,巴拉克几乎可以随时查阅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甚至还可以召集很多巴拉克克隆人一起学习钻研相似相关的课题,并且分享脑容,形成集体智脑,共同分享智慧,这也是巴拉克总是不断制造系列巴拉克克隆人的原因之一,因为相比言枫,他总感觉自己的大脑不够用。比如他就没有那种灵感,写不出中国一些先灵先贤们所擅长的诗词歌赋。
或许是因为从事地理工作,出于对全球地理学家之先祖晋国裴秀的仰慕,巴拉克对晋代历史有着特殊的偏好,也特别研究了解了晋武帝的生平事迹及晋代的颇多传奇人物。
晋武帝司马炎,司马懿之孙,司马昭嫡长子,265年袭父爵晋王,数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给自己,国号晋,建都洛阳。
历史总是惊人地重复。大魏王朝从曹丕强逼汉帝禅位称帝,到此时结束;而司马炎也以此完全相同的手段让魏帝禅让而获取了帝位,曹魏遂亡。
之后于279年开始分兵伐吴,次年灭吴,统一全国。
建国后晋武帝司马炎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其中最重要的一项举措是,司马炎在泰始三年(267年)完成并于次年颁布实施了《泰始律》,该律最初由他的父亲司马昭辅佐魏政期间开始筹备,命贾充、羊祜、杜预等人参考汉律、魏律开始编纂,到司马炎建立西晋后不久完成。因颁行于泰始年间,故又称《泰始律》。
《泰始律》是中国封建社会中草《平复帖》流传至今,是书法中的珍品。另外,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陆机还有画论,亦为佳作。
此外晋代还有一位对先灵派科学有莫大贡献的大家,是大医学家皇甫谧,也是生活在西晋太康年间。他42岁得了风湿病,半身瘫痪,长期卧床,但他博览群书,很有才华。晋武帝得知后,多次下诏要他出来做官,但他推说有病,婉言谢绝。
他在病床上开始摸索针灸,一边攻读医书,一边在自己身上做试验。经过7年苦心钻研,他不仅治好了自己瘫痪多年的疾病,而且针灸技术越来越高,发现了不少针灸穴位,创立了自己的针灸理论,写出了《针灸甲乙经》。此书不仅在中国医学史上是一部伟大的著作,而且还流传到国外,从公元6世纪开始,朝鲜、日本的医生都把它奉为必读的书籍。
而巴拉克的生物克隆工程,特别是对克隆体的灵性基因再造和克隆人的灵能修行指导,都从这本书中得到了不少极重要的帮助。
此外先灵派最看重中国古代先灵的道佛等修行,晋代在道佛方面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好时代。
道家的养生学和养生术,是中国历史上古代养生法术的主要源流。道家养生饮膳法,本于饮食有节,求其相合相生;基于饮食适中,六味以淡为主。
而晋代道家代表人物葛洪指出:
“不欲极饥而食,食不过饱;不欲极渴而饮,饮不过多”;
“凡食过则结积聚,饮过则成痰癖”;
“饱食即卧,伤也”;
“养生之法,但莫伤之而已”。
梁代道家代表人物陶弘景也指出:“饮食多,则气逆,百脉闭;百脉闭则气不行,气不行则生病”。
道家经典曰:“体欲常劳,食欲常少,体劳无极,食欲无过,去肥浓,节碱酸,能中和者,必久寿也”。
可见,道家对于合理的饮膳也十分重视,对饮食有科学的见地。
此外晋代还有得道高僧法显(334年422年),后赵平阳武阳(今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一带)人。他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国,遣弟子送归,经竺叔兰、无罗叉译出,即今本《放光般若经》。最后士行终老于阗,所以法显成为西行取经回国第一人。
晋末宋初的西行求法运动,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兴起来的。根据《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的统计,西行求法活动自朱士行而后,以晋末宋初为最盛。
在中国,“第一”与“第二”之间的地位历来悬殊,但之所以法显名声大不如玄奘,我们不得不感叹《西游记》的文字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