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三号
在宋朝,差遣相当于具体工作,与官名区别开来。
这是因为高品的文臣武臣,是可以荫补子孙的,比如宰相的儿子,八九岁就能得官。
但那只是挂个官名,领些俸禄,不能担任实职。
这实职就是差遣。
而天章阁侍讲,是专门负责给皇帝解读经典著作的,有点像皇家学院的老师。
这种官职地位不算高,却是天子近臣,赵曙派给黄尚,自然引发了许多嫉妒。
但等到黄尚任天章阁侍讲后,众文官又发现不对,赵曙自己并没有请教学问的意思,反倒让黄尚教导赵顼。
谁都知道,赵顼是赵曙的长子,身体康健,已然成年,夭折的可能性很小。
也就是说,这位基本是未来的太子,下一任天子。
在天子年龄还小的时候,如此亲近,就太犯规了。
所以种师道才有言,留在京城的时间不多了。
这一日,黄尚和赵顼,正在宫中赏雨。
春雨绵绵。
那细细的雨丝,落在刚刚生发的树叶上,无声无息,只有从屋檐上滑下来的水流,才在石板上溅起绵绵不绝的水声。
黄尚看着一朵在雨水的冲刷下,越发显得清新可爱的花儿,伸手一招。
唰!
那原本流淌在花瓣上的水滴,居然直接飞起,在空中依旧保持着之前的形状,落在黄尚掌心,形成一朵水之花。
赵顼眼中露出赞叹:“先生的浩然正气,真是神妙无双啊!”
黄尚笑笑,挥手散去。
文气方面,他已是此世巅峰,道家修炼,则与逍遥子交流心得,这样的条件,若是不能进步神速,反倒是怪事。
而赵顼还是中二的年纪,表面再沉稳,对于这种力量也是极其渴望和好奇的,黄尚就将浩然正气的诀窍传授给了他。
毫无疑问,赵顼屁都没学会。
不过这不影响赵顼的狂热,以致于平日里不会说的话,现在也掏心窝子了:“先生真要去广南西路?我实在是不舍!”
状元的文章是公布的,供天下人学习,黄尚那篇经略两广的文章,自然也就被众臣反复研究。
所以现在,在某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首相推动下,许多臣子就以各种理由上奏,要将黄尚外调,实现他的“理想”。
和后世一样,京官当久了,其实许多官员都希望外派,在地方任职,主政一方,有了资历后,再回到京城。
地方主政养望,中央御史弹劾,是公认的升官快车道。
但即便是三元魁首,也没有地同意。
这下有了知州之位,再兼任转运副使,就大不一样了。
五月,黄尚出开封,一路南下,第一站就是湖南的永州老家。
富贵不还乡,如衣锦夜行。
这一次是不得不回去了。
好在他的地位相比以前,已经是天差地别,即使发生什么变化,亲人也觉得理所应当。
回到家中,黄尚也发现,无缺和夜莺确实费了心思,将那时从明教手中夺回的土地,有规划地转移到了黄家,不仅成为了永州的富户,还与官绅有了利益关联。
这才确保了安稳的生活。
没了后顾之忧,黄尚抵挡了一周的催婚攻势后,告别二老,再度南下。
去年九月,成为永州解元的他,入广西游学,在邕州停留了较长的时间,还亲眼看到了交趾侵略的惨状。
现在,他不再是游学书生,摇身一变,成为了主政一方的知州。
黄尚的到来,也早已传遍了广南西路的官场。
桂州知州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杨兴、容州知州兼广南西路转运使沈起,率一众官员迎接。
杨兴是个没什么名气的人物,历史上也非他任此职,似是发生了某些偏差,沈起则是历史上宋越邕州之战的导火索之一,好大喜功,累及数十万百姓。
当然,黄尚的历史还没好到连这些人都认识的地步,反正见礼入宴,谈笑风生。
谁料酒宴未完,一份急报,就打破了广西的平静。
广西位于大宋边境,与两个国家接壤。
西南是交趾。
西边则是大理。
这回交趾没跳,但大理国内杨义贞叛乱,杀上德帝段廉义,太子段延庆出逃,向大宋求援。
……
……
(周一求推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