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灰吟
“关于兵卒,确实是个问题!”
谨身殿上,徐景昌面色凝重地道。
近几日,朝堂上议论的都是西域即将迎来的战争,事情已经传开,平时无需上朝的勋戚功臣人家也都知道了这件事,朱棣更是朝上朝下,紧锣密鼓地做着安排。精神上,他非常鄙视贴木儿,但是对气势汹汹而来的贴木儿,他并没有在行动上轻忽大意。
徐景昌道:“甘、凉军士,多为藏、番、羌、苗诸族,其尤以蒙、回两族最多,不仅军队这两族的士兵最多,当地的百姓也以这两族最多,而贴木儿打得是蒙古人的旗号,又是信奉伊斯兰教的,在这些士兵和百姓当,很有号召力。
平羌将军宋晟以前就送回过消息,回回行贾京师,途经甘凉时,甘凉军士对他们都非常礼敬,有时这些回回商贾挟带私货不好通关,他们就私开关门,送他们出境。宋晟还发现,商贾有异域奸细,有些军士甚至分好处不取,主动向他们泄露边务。”、
说到这里,徐景昌苦笑一声,对朱棣道:“皇上,这样的人,不要说指望他们勇敢作战了,就算消极怠战,都算是好的,其许多兵士,一旦贴木儿大军兵临城下,就要临阵倒戈的。嘉峪关虽然雄险,里边靠这等样兵守着,恐怕会一战而克,难以坚守。何况,从现在传来的消息,贴木儿的奸细已经秘密混入当地,开始鼓动人心了。”
“令御使往按甘凉,严肃军纪,命宋晟严束之,特殊不可靠者,调离雄关险隘!”
朱棣沉声说着,他也知这事说来容易,办到却难。甘凉一带有许多军团是归附部落直接转化的卫所,而汉人军队,也多是从当地军户直接征兵的,当地很多汉人信奉的是回教,不要说其它少数民族了,就是这些信奉回教的汉人,到时候能否意志坚定,也在两可之间。
朱棣拧着浓黑的眉毛,盯着那幅巨大的地图,问道:“如果甘凉不可守,我们可以在什么地方与之决战?”
徐景昌道:“臣与兵部暨五军都督府诸位大人合议,认为,如果甘凉失守,贴木儿的大军必长驱直入,一举占领陕西、甘南、宁夏,我们的二线部队,可以集结于河南一带,与之展开决战。如果我们获胜,就可以趁胜追击,收复失地,把他们赶回去!如果失败,那么……”
徐景昌长长地吸了口气,手指点在淮河上,艰涩地道:“恐怕,我们就得在这里布下,诗词吟来壮志凌云、充满义无反顾的气魄,竟然忘了讪笑于他。
夏浔若在这里,也许会吓一跳,他知道自己小时候上学就背过的这首《石灰吟》是于谦少年时创作的一首明志诗,可他并不知道,这首明志诗竟是诞生在一个石灰坑里,敢情人家于少保当年吟这首诗,并不是小小少年便胸怀天下,人家小帅哥只不过是在几个小妞面前装酷而已……
※※※※※※※※
朱棣无大将可用的窘况,夏浔心知肚明。
其实在他心里,一直存着一个疑惑,那就是:贴木儿东征,到底会不会死在半路上?
如果是刚到大明时代的他,或可一口咬定,而经历过这么多事,其许多事已经发生了些变化,他现在已经确定不了了。
确定不了,就不敢冒险。如果大明这边真的不做准备,而贴木儿又生龙活虎地杀到了陕甘宁,那就是一场无法估量的大浩劫。
然而大明现在的大工程实在是太多了,如果这边如临大敌的调兵遣将,在沿边筑堡垒、修城墙,屯大军于此严阵以待,结果贴木儿当真死在半路上了,这凭白的准备将耗费多少钱粮?大明国力纵然禁得起这么折腾,可是百姓们肩上的担子就必然重了许多。
他派人调查了许久,已经掌握了比朝廷更详细的有关贴木儿的情报,但是对贴木儿的健康情况,始终没有准确的消息,夏浔很清楚,贴木儿东征的消息既已传来,皇帝必然会早做准备。他这个连襟,骨子里是个非常骄傲的人,上一次的事,他拂逆了朱棣,这一回他不开口,朱棣宁可御驾亲征,也不会自降身段,请他出马的。
要把主动尽可能的掌握在自己手,在尽可能小的消耗之,做好西域备战,那他杨旭就得主动请缨,肩负起这个责任。
于是,夏浔毛遂自荐来了!
他很清楚,这件差使办好了对他个人前程而言只是锦上添花,办砸了却有身败名裂之虞,但他还是来了。只因为,他也是大明的一份子,他受着无数百姓的奉扬,他应该为百姓们做点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