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阴阳法眼
在山海市郊区的一间出租房中,叶寒整个人都傻傻的坐在床上,目瞪口呆的盯着他的前方,那表情,要多精彩有多精彩,因为此刻他眼中的世界和以往他所接触到的世界已经不同了,他的那双眼睛竟然可以神奇的穿透墙壁,看到墙壁另一边的景物。
“娘的,透视,竟然是透视,老子竟然可以透视了……”
床上,叶寒的眼中闪烁着猩红色的光芒,双拳紧握,似激动,似不安,也似一种澎湃的野心正在逐渐释放。拥有了这种神奇的透视能力,叶寒相信,他的命运将由他自己来改写,往后,他再也不是那个让人瞧不起的小打工仔了,在这人海茫茫的山海市他绝对可以干出一番大事业来。
片刻后,叶寒平复了一下心绪,他低着头摸着他脖子上挂着的一块阴阳玉佩,这块阴阳玉佩叶寒知道,是他寻找自己身世的唯一物件。
不过也正是这块阴阳玉佩让他拥有了这种神奇的透视能力,昨天叶寒为了姐姐叶轻和几个混子打架,在这过程中,被打得浑身是血的叶寒他身体上的鲜血渗透进入到了阴阳玉佩之中,让他开启了阴阳法眼,左为阴,右为阳,右眼可以透视一切。
“仇老三,你们等着,这仇我一定要报,敢调戏我姐姐,我也一定要让你们付出代价!”叶寒咬牙切齿的说道。
“啊……小寒,你醒了,太好了,都是姐姐不好,如果不是姐姐,你也不用遭受这么大的罪……”
这时,出租房外面,一个靓丽清秀的女子正抬着一碗药走了进来,她看见坐在床上的叶寒,顿时小跑了过来抱住了他,泪眼婆娑。
叶寒拍了拍姐姐叶轻的肩膀,扶着她咧嘴笑道;“姐,你放心吧,我已经没事了。再说了这事情也不怪你,仇老三那几个混蛋敢调戏你,我绝对要让他们付出代价的。”
“小寒,你没事就好了,至于那些社会上的混子你不要再招惹他们了。”叶轻擦了擦眼角的泪珠,对着叶寒道;“来,小寒,先把药喝了,医生说你内出血很严重。”
叶寒接过碗,一口气把药吞了下去,其实他的伤已经全部好了,不过为了让姐姐放心,他还是乖乖的把药给喝了下去。
“小寒,这段时间你就在家养伤,上班就不用去了。”叶轻摸了摸叶寒的头,满脸疼惜,父母临终前让自己好好照顾小弟,但是自己非但没有让他过上好的生活,还让他因为自己被人欺负成这样,想到这里,叶轻的心里就无比自责。
“好的,姐,我就在家待着,你快去上班吧,我没事的。”叶寒对着叶轻笑了笑,不上班也好,他正好可以试一试自己的透视能力,看看能不能寻找到一条发家致富的道路出来,如果可以,那么他和姐姐叶轻就不用为生活发愁了,也不会有人再敢欺负他们。
“嗯,那你就在家不要乱跑,晚上我回来给你做饭。”叶轻走出了出租房,为了两人的生活,朝着不远处的工厂上班去了。
在叶轻前脚刚走,叶寒也出门了,获得了这种神奇的透视能力,叶寒急切的想要去实验一下,这些年和姐姐在外面奔东走西他已经受够了那种被人看不起的眼神,受够了欺凌,金钱,是他现在唯一的欲望。
走在大街上,望着那些络绎不绝的车辆行人,漫步之下的叶寒来到了一处天桥下,瞪眼一看,在天桥下竟然有一处“赌摊”,一群人围在一块吆喝着下注了,叶寒走到外围看了看,这赌摊的主人竟然是一个年纪轻轻的小女孩,大约十八九岁的样子,模样清秀,嘴上还叼着一根烟,十足的一个女痞子。
“来来来,下注咯,买大买小,买定离手!”女孩手中摇晃着一副骰子,笑眯眯的看着周围的人,骰子和骰盅的撞击声仿佛是吸引了所有人神经,一个个开始争先恐后的开始下注。这时,女孩已经停止摇晃骰子,一把将骰盅按在了地面上。
“我压五百,买大,前面几局连开大,这一把我就不信会是小。”一人脸色挣扎了下,从兜里掏出五张毛爷爷买了大,其余的人见此,也开始跟着买大,有的压一百,有的压两百,也有的压五百,只有少数一些人买了小。
很快...
往都是褚韶华去送,宋苹不敢出门,怕丢。褚韶华中午不回去,谁去送饭呢?潘太太一定要留饭,褚韶华就写了个条子,托潘家的下人送到柜上,让柜上的人回家取饭。
潘太太还问了不少老家乡里的事,邵家的老家是在县城,潘太太要嫁闺女,虽则以后闺女女婿也不会留在县城,不过,潘太太依旧是要问一问的。褚韶华道,“邵伯伯家在我们县是极有名的,潘伯伯德高望重。家乡要是有什么为难的事,都是找邵伯伯商量。说来,邵伯伯真是个低调人,以前我们都不知道邵大哥是出国留过洋的人。还是上回我听邵大哥和潘伯伯聊天,才晓得他是在美国读的大学。这在我们县是极了不起的事,要是搁别人家,早敲锣打鼓闹的人尽皆知了,邵伯伯却是根本没主动提过。”
褚韶华本就是邵家的媒人,自然只有说邵家好的地方。褚韶华不同常人之处在于,她是真的会夸人,她道,“以往,我也自诩不算个笨人。可是,有时想到长辈们行事,打心眼儿里觉着,真是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中午在潘家吃饭,潘太太潘小姐都是热情客气的人,褚韶华吃的也很高兴。让褚韶华私心评价,潘家的厨子,一点儿不比春华楼的差。潘太太还说,“本来想让厨子做北方菜,结果,这厨子是我们从老家带来的,做北方菜没信心。我就想,索性罢了,请韶华你尝尝我们上海菜,也是极好的。”
褚韶华瞧着满桌的菜,连忙道,“对上海我可是久闻大名。这回在您这里长见识了,我头一回吃上海菜。”
“那就多尝尝,要是吃的喜欢,以后只管过来。”潘太太也挺喜欢听褚韶华说话,一则是褚韶华会说话,二则听褚韶华说话就知道这是个干脆爽俐人,潘太太能培养出个性大方的闺女,爱乌及屋,也喜欢褚韶华这样的性格。还给褚韶华夹了一筷子河鳗,褚韶华连忙捧小碗接了,说,“伯母,您不用照顾我,我这么大的人了,您放心,我一准儿吃好。”
“好。”潘太太笑眯眯的,也给闺女夹了一筷子菜。
褚韶华刚一尝就说了,“先前去春华楼吃饭,春华楼是江浙馆子,做的是江浙菜,我吃着上海菜的口味儿跟它有些像,都是带些甜口儿的。”
潘太太笑道,“上海本就在江苏,以前也是小地方,后来开了商埠,慢慢发展起来的。不过,苏锡菜还要更清淡一些,上海菜是浓油赤酱,虽带了些苏锡菜的甜口,到底跟苏锡菜也不大相同。”
褚韶华这次在潘家吃到不少新鲜菜式,颇觉增长见闻。褚韶华笑道,“北京人吃鸭子喜欢烤着吃,北京烤鸭也是极有名的。您家这道鸭子,可真与众不同。我以前在家只知鸭子能炖着吃,到北京后知道还能烤着吃,如今在您家,又长一回见识,原来还能蒸着吃。”
潘太太听的直笑,给褚韶华介绍,“这也是有名的上海菜,叫八宝酱鸭。”然后与褚韶华说了这菜的烧法,“先是鸭子洗净,斩去鸭脚,在开水里一焯,捞出来沥干,再把鸭子用酱油腌入味儿,然后笋丁、肉丁、火腿丁、栗子、鸡肫丁、冬菇丁、莲子、虾米、糯米饭放入碗内,加绍酒、酱油、白糖、拌和成馅塞进鸭肚子里,上屉蒸上三四个钟头,将鸭蒸到骨酥肉烂,出锅儿再浇个芡汁儿也就是了。”
褚韶华认真听了,道,“听着倒也不难,等我回家,也试着做一做。”
“我年轻时也爱做菜,可惜这本事没能传给小玉,她对烧菜全无兴致。你要是想学做菜,一会儿我给你本我家里的食谱。”
褚韶华感激的不知说什么,道,“我这过来,原是邵大哥叫我来跑个腿儿的,结果,连吃带拿。哎,要是别的什么,我定要推辞的,伯母竟要传我食谱,我高兴的,真是连一句推辞的话都不想说,这可是教我大本事了。”
潘太太笑道,“这算什么大本事,并不是名家那些讲究的菜式,也就是家常小菜。”
“怎么能这样说呢,这定是伯母多年的心血所成。伯母您的见识,您记录的家常小菜定也不寻常的。”褚韶华极是感激,她说,“我自来了北京,只觉着满眼都新鲜景儿,我这心里,就特想学点儿新见识,就是一直没人指点。伯母,您对我的好,我都记在心里了。”
“快别这样,哪里值当这样,我平时就是想教人做菜,都没人肯学。”
潘小姐笑,“韶华你可是给我解了大围,我妈有你做她的传人,我就不用见天儿的听她念叨我啥都不会了。”
潘氏母女都这样客气和善,褚韶华想着,小邵东家当真是极有福的,岳家是这样好的人家。
待吃过饭,褚韶华接过潘太太给的食谱,就又感激又客气又高兴的告辞而去了。褚韶华走后,潘太太回房休息,潘小姐接了丫环手里托盘,跟了上去。潘太太好笑,“你到我这屋儿来做什么,想跟妈妈一起午睡吗?”
潘小姐把手里的托盘放下,把水递给母亲,到另一侧上床,靠在床头,说,“妈,你怎么对陈大奶奶这么好啊?”
“人家特意过来商量亲事,一片好心,咱们对人家好不是应当的么。”潘太太喝几口温水,方道,“以和待人,这是咱家的家风。”
“休想哄我。爸也不是见个人就留饭的,还有妈你,又是夹菜又是给菜谱。”潘小姐挽着妈妈的手臂,笑道,“要不知道的,还得以为你收了个干闺女哪。”
潘太太听的都笑了,说,“偏你这么鬼灵精。”
“到底怎么回事?”
“不怎么回事,我和你爸都看陈大奶奶挺好的。”潘太太放下水杯,方道,“你跟小邵的亲事能成,就是陈大奶奶把小邵引荐给你爹认识,你们才有这桩缘法。”
“我知道啊。还有,阿初会来北京卖粮就是因为陈大奶奶写信给他家,说北京的粮价比他们老家要高一些,他才会来北京的。”这些因果,潘小姐都知道,所以,她对褚韶华的印象也很好。
“你要知道,陈家与邵家并不沾亲带故,以往,交情也并不深。可陈大奶奶在北京卖了一回粮,就能把这信儿寄回老家,让老家的乡亲们过来卖粮。这个人,心地好。她不是为了自己发财,她心里有别人,心胸大,你知道吗?”
潘小姐点头,“这么说也没错。要是换个人,兴许得嫌麻烦呢。哪里还能想着乡里人,把这消息寄回去呢。”
“是这么个理。”潘太太舒适的靠在床头,“所以,你爸爸当初就说,这陈大奶奶非寻常女子可比。”
“就因这个?”潘小姐小声说,“我可是听说,陈大奶奶的族人过来卖粮,还在粮食里掺沙子捣鬼。她倒是心肠不错,就是她家那族人,心数不正。”
潘太太想了想,想着闺女也要嫁人了,以后也少不得与亲家老家的人来往的,遂与闺女道,“还有一件事,也说与你听听吧。”
“也是陈大奶奶的事,这事儿是粮铺刘掌柜跟你爸爸说的。也跟她家族人卖粮有关系,那粮食里掺了沙土,卖不上一等粮,后来,她的族人准备把掺进去的沙土再筛出来……”潘太太话还没说一半儿,潘小姐就笑出了声,笑道,“原来还有这事。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听我说,这又不是在说她的族人。”
“妈妈你说吧。我不打断你了。”
“这筛粮食就得用到筛子和簸箕,陈大奶奶家是做生意的,也没筛粮食的筛子簸箕,陈大奶奶就去粮铺借了五个筛子五个簸箕。你看她,往咱家来都要带一篮子鲜花的,她要借东西,自不会空手过去,便送了刘掌柜两包香烟。那两包香烟,也要五十个钱了。不说别的,买五个筛子都够了。”
倘常人听闻此事,必要说褚韶华傻的,潘小姐则是抿唇思量片刻,点头道,“这个陈大奶奶,真不是个凡人。”
“是吧?”潘太太道,“不要说搁在一位女子身上,便是多少男子做这事,都宁可花五十个钱买五个筛子呢。起码族人用过后,这筛子还可以自家的啊。可陈大奶奶就宁可用买筛子的钱买烟,到粮铺打点一下掌柜,借筛子。这个人,非但有心胸,还极通人情。那筛子,她就是买了,搁家里其实也没用处,她家又不种地。送族人倒是能得些人情,可就那些个能第一次卖粮就在粮食里掺沙土的族人,跟这种鼠目寸光的族人也不值得什么人情来往?就是以后当旧筛子卖,好不好卖先不说,就是卖,二手的东西也卖不了几个钱。干脆她就不买筛子,拿这钱买两包烟,与粮铺掌柜借筛子。人情就是这样一来一往,慢慢攒起来的,别看两包烟值不了什么,她与刘掌柜也没什么大交情,现下起码是个面子熟吧。你说,陈大奶奶于人情上,多么精道。”
“自从听你爸爸说了这两件事,我就想见见她。你看她生的,又是这样的伶俐相貌,只是出身贫寒了些。看人,不能只看当下。这个人,绝非池中之物。”潘太太教导女儿,“这是个可以深交的朋友。”